业内人士注意到,这并非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谈及农机,但对农机工业作出如此这类指向性的部署并不多见——侧重点似乎从以往的农机化、农机补贴转向农机工业(研发和应用水平)。
没有机(农机),哪有化(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装备(机械化、智能化)须先行。“三农”问题中,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条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农机装备依然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
赵剡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国机研究院副总经理赵剡水指出,我国已成为农机装备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大而不强”,与美国等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不同经济作物、地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明显;国产农机主要以中小马力的中低端产品为主,关键零部件有些还要依赖进口;与国外先进农机产品相比,可靠性、作业效率等指标差距较大。
究其根源是我国农机装备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他认为,缺乏农机装备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支撑,导致基础研究未形成体系、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研究严重短缺;同时,由于体制改革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农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弱化,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中央领导强调“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强化以工补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赵剡水建议,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一是尽快设置智能农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2家以农机装备为主要办学特色的高校为主体筹建智能农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着力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的基础科学与理论。
二是全面推动政校企协同创新研究。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中,鼓励高校和制造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申报农机短板弱项研发攻关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优势,力争突破农业传感器及专用芯片、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业物联网、农机装备智能化等高端农机装备核心技术,彻底摆脱集成、模仿的局面。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和农机企业工程师实现双向挂职,既能提高高校教师工程应用能力,把高校建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又能弥补农机装备企业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促进产教融合。
三是完善一流拔尖农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以农机装备为主要特色的相关高校农业工程学科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加快培养农机装备领域高水平交叉型创新人才,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