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规划蓝图武汉将基本建成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规划》与铁路及轨道交通相关的内容摘要如下:
■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围绕“一城两圈”一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两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远景目标,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坚持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围绕“两通道、五枢纽、五体系”发展目标,促进两条综合运输大通道(中部陆海大通道、航空运输大通道)内畅外联,推进五大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一体融合,推动五大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公众出行、城市配送、绿色交通、数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在经济运行、设施网络、运输服务、绿色安全等方面尤其是航空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重点指标争先进位1—3位,在通道建设、公交优先、应急物流、车路协同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突破发展。
“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客运枢纽、物流、邮政快递、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等9大类,共计372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1586亿元,“十四五”规划完成投资约6275亿元。
其中,重大项目(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见附件)143个,规划总投资约10817亿元,“十四五”规划完成投资约5659亿元。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联动水平,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增强铁路枢纽功能
1、建设“超米字型”高铁网。建设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京港(台)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争取将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南昌高铁等纳入国家规划,逐步在武汉形成“两纵(京广、京九西通道)两横(沪渝蓉、沪汉蓉)两对角(福银、胶贵)”12方向“超米字型”对外高铁网络。
加强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与邻近的长株潭、环鄱阳湖、中原等城市群城际铁路的延伸对接,建设武咸城际南延线等,规划研究武汉—红安连接线、武汉—罗田—英山—安庆高铁、武汉—黄石—九江高铁新通道,争取在武汉东西主轴、南北主轴及长江中游城市群间逐步建成客运双通道。
2、打造“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续建江北铁路,新墩至汉西上行、南湖至大花岭下行联络线,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按照“客内货外”原则,积极推进西北、西南、东南货运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武汉枢纽普速铁路逐步形成衔接郑州、合肥、安庆(杭州)、九江、长沙、贵阳、重庆、西安等8个方向的“一环八向”路网结构。
3、完善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聚焦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新建汉阳站、武汉天河站、长江新区站等,形成“五主(武汉站、汉口站、汉阳站、武汉天河站、武昌站)两辅(武汉东站、长江新区站)多点”客站格局;进一步完善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一级物流节点和滠口、大花岭二级物流节点,预留阳逻、光谷、常福等货运站场建设条件,形成“1+2+3”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构建高铁物流系统,建设全国高铁快递转运分拨中心。依托吴家山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推进汉欧国际综合物流园建设,创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
加快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实施第四期和四期调整、启动第五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打造主城联网、新城通达的快速通勤走廊,形成总长约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7号线北延线、12号线、19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项目,推进在建、已批市域快线项目实施。
规划建设武汉站—武汉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及武汉至孝感、鄂州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探索市域(郊)列车公交化运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四网融合”。
附件:《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一览表(铁路部分,全部内容请阅读原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