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2016年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实际,谈谈当前建筑业发展出现的十大特征。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持续高位。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外贸和消费,中美贸易战以后对外贸易严重受挫,国内很多外贸中小企业受到了致命打击甚至倒闭,对外贸易从短期来看也不期望有大的改变,所有国家一方面持续进行“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
贸易疲软、消费乏力和国内大循环的需求促进了新一轮的投资热,而最能提振经济增速、稳定经济发展的就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这几年铁路、机场、公路、港口、市政、轨道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热度始终维持在两位数,同时为适应科技和市场发展,国家适时推出了“新基建”、“城市更新”、“川藏铁路”、“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性投资方向,为投资添薪加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15年内将始终维持高速发展。
二、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转变为投资主体。
当前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比比皆是,而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够保证财政预算不超支已经非常困难,因而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无力拿出大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要想富先修路”的基础设施投资理念使得各级政府都把基础设施投资当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方向。
各地政府为投资建设成立了招商局、投资促进局等专门机构,既然政府没钱投谁来投?外资、民资还是国资?因为中美关系恶化,外资投向中国的在大幅减少,虽有特斯拉、环球影城这些大项目但毕竟只是个案。
政府为了吸引有实力的民资推广PPP模式,可是PPP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太大而且回报率低、见效慢、风险大,对于更在意短期效益的民间资本来说没有吸引力,PPP这一着眼于民间资本的模式成就了国企尤其是央企投资!
中央企业尤其是建筑类央企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技术领先、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优势凸显,而且基于央企竞争主要指标之一新签合同额,所以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冶、中电建等以土木工程为主业的央企都重点盯上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省属国企基于实力不如也基本不与央企竞争,所以纵观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基本都是建筑类央企主导成为投资主体。
三、区域开发、产业园建设成为城市建设新热点。
自2017年3.17新政以来,基于“房住不炒”的政策,房地产业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固有的城市发展“土地财政”和大力发展房地产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城市靠什么发展呢?
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加之棚户区改造虽然是为民办事的项目但老百姓更多的在乎赔偿金导致改造成本过高财政投入难以支撑。政府财政吃紧而棚改成本又高,加之配套的市政、公建、设施建设等费用原因,怎么办?
政府首先想到央企,我把一个区域的投资、开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都交给你,挣的钱归你,个别不挣钱的公共部分我慢慢还给你钱怎么样,央企一算账,可以!于是一个难事变成了双赢、多赢的好事,所以这些年各地市的片区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发芽成长。
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也类似片区开发。区域开发、产业园区因此成为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新方向、新热点。可以预见的是国家提出的城市更新战略依然会是政企合作的新目标。
四、城市更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方向。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0-1966)、改革开放阶段(1978-1998)、城镇化阶段(1998-2017)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城市更新阶段。
第一、二阶段以国家主导的城市建设、福利分房为主,市政配套、公建规划基本合理但没有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三阶段以房地产为主导,市政配套基本跟上发展,但教育医疗等公共建设严重迟滞。
前三个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显然通过棚户区改造是无法解决的,为了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城市不需要浪费钱财的大拆大建,需要的是处理问题、解决困难、为民服务、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提升、城市更新改造。城市更新是中央对新时期城市发展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因此将成为下一步城市投资建设发展的长期方向。
五、EPC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EPC工程是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工程的英语简写,国内叫工程总承包,也叫交钥匙工程,政府层面到大型国企均力推EPC模式。
基于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都是单一的具有相应资质专业单位,以前政府或建设单位主导招标时,分别招设计和施工单位去完成。
随着投资主体的城投化、企业化,作为城投公司和大型国企均希望以EPC的模式完成项目,这种模式对城投公司来说只针对一个联合体或者项目公司,对国企来说管理协调简单,有钱一家赚了,因此无论是业主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均愿意采取EPC模式。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价高、体量大、参与方多,EPC模式所具有的管控投资、优化设计、便于协调、减少施工设计两张皮等优势也促使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EPC模式。
六、人力资源不匹配和劳动力严重不足成为重要矛盾。
现在的建筑业央国企,不管以前从事主业是房建、公路、铁路还是市政、机场、码头,或者是钢厂、电厂、化工厂、水电站,全部都在多元化、全产业链发展。
所谓“术业有专攻”,举例来说,中建系统的员工学习的专业、在项目上从事的工作都是房建,由于多元化发展中建系统承接了大量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虽然都是大土木,但区别还是挺大的,所以出现了承接非传统主业工程后少有人懂的问题。这一现象不独中建系统,各大央企均是如此,加上承接项目的几何级增长而员工却不能同步的原因,目前央国企的人力资源不匹配问题凸显。
同时期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人未形成产业化,没有固定单位、没有社保、流动性强的现象,每年元旦之后,农历正月十五之前的两个月时间建筑行业的工人基本都处于休息阶段,而且新的一年去哪里打工也基本都是重新确定,加之建筑工地又苦又累还经常有欠薪年轻人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建筑行业,导致建筑行业“用工荒”、“青黄不接”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严重。
七、工程款不到位常态化而利润却越来越低。
工程款不到位是一个几十年的老问题,近些年非但没有解决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其源头是投资计划、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速严重不符,所有的甲方、业主、总承包方都没钱,所有就形成了层层工程款不到位现象,这一现象还要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预算价格低、低价中标、经营人员不专业、居间介入、错综复杂的关系打理的同时垫资施工、垫资供货又推高了工程成本,造价低、成本高导致了工程利润越来越低甚至亏损,目前建筑行业各大央企均有亏损项目、亏损子分公司,而亏损的原因多是经营性亏损。民营公司就更是艰难,不论总包还是分包有活干就不错了!
八、民营房地产和建筑企业步履维艰。
2021年,建筑行业最大的新闻就是恒大的暴雷,究其原因主要是恒大的高速扩张和无目的多元化发展失败,深层次原因显然是许家印不看好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想华丽转身。
不独有偶,碧桂园、阳光城、佳兆业、花样年等一众知名地产公司均是岌岌可危。反观央企房地产公司基本都比较稳定且有越来越好的势头,其原因耐人寻味(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深入剖析)。
另一方面,建筑类民企更是步履维艰,南通作为国内的建筑之乡,一个地区的建筑特级企业数量超过了很多省份,前些年,建筑企业带给南通的GDP超过一半,一个区域经理、项目经理年收入动辄百万以上甚至千万,现在南通的建筑企业大部分一蹶不振,甚至出现了南通一建、南通六建破产的现象。
“窥一斑而见全豹”南通建筑企业反映了全行业民营企业的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的这种步履维艰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大部分没关系、没技术、没实力的公司将被市场所淘汰。
九、融资难与高负债成为国企新雷区。
融资和负债是近几年建筑行业的高频词汇,曾几何时,融资对我们这些施工一些的人员来说是一个高深、遥远的词汇,现在不论你是和政府投资公司、央国企领导还是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的业务人员在一起交流,不懂几个融资的词汇你都不好意思!
几乎所有的建筑类企业都会涉及到融资业务,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使得融资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现象。
融资难一方面造成了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房地产公司融不到资,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市场的融资成本。由于建筑市场对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融资难也伴生了高负债,政府的各类投资公司本身并没有多少资金,但是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要投资怎么办,只能是融资建设,固定资产和土地评估后进行抵押贷款用于投资,待项目建成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再去抵押贷款用于新的投资,不到十年时间,各地政府的投资公司已经形成了惊人的城投债。当城投公司债务风险越来越大时,政府以招商、PPP、投资人+EPC名义将投资和债务转给了出手接棒、实力雄厚的央国企,央国企于是也成为了高负债方。
无论是地方城投还是央国企高负债都是一个个隐形的炸弹,都已经处于随时可能引爆的雷区。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城投债和央国企高负债的风险并在积极寻求化解风险的方案,但投资热不降温、投资主体多元化这种风险始终存在,惟愿“小心行得万年船”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