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供应体系已经运转了几十年,制造商、经销商和配件店都以为,这种有近百年历史的分销体系,必定是最好的结果。可是,为什么经销商和配件店里呆滞库存越来越多?经销商毛利率不断下滑,用户需要的零件还常常缺货,继续发展下去,经销商分销网络还能坚持多久?
每年年底,经销商和配件店都会做下一年的需求预测,然后把“采购”目标上报给主机厂。主机厂只关心“采购”目标,而不是“销售”目标,因为“采购”目标才是主机厂的“销售”任务。传统的配件分销模式看似需求来自第一线,实际上“需求预测”只是走过场,没有人关心配件是放在经销商库里,还是卖给了用户,主机厂只关心他们的采购任务是多少,能否达到自己的销售目标。
传统配件供应链是F2B (Factory to Business)模式,采购配件的驱动力是主机厂销售目标,完全背离了客户需求。
如果经销商年初的配件库存为50万,当年又采购了100万配件,配件销售的出库成本为80万,则年底配件库存必然增加20万,这些增加的库存大概率将变成呆滞库存,因为下一年的采购任务又会上涨,年底卖不掉的配件又会变成库存积压。
假如一家经销商去年完成了100万的采购任务,今年的目标大概率要比去年增长30%,甚至更高,最终是一层层压货,一次次运输,重复库存,处处浪费,导致高成本、高价格,用户难以承受,产生更多呆滞,形成恶性循环。
经销商卖掉一个零件的毛利率约20%,呆滞一个零件却要亏100%!大多数经销商和配件店对呆滞库存从不做坏账计提,这让他们感觉良好,可看到库存周转率越来越低,又会不会感觉焦虑?据不完全统计,工程机械行业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和配件店的配件库里,有大约500亿元的无效库存(呆滞和过剩库存),平均库存周转率仅有2~3次/年,其中很多配件库龄已经超过3年,风险极大。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
——英国创意大师保罗.亚顿
是否能从客户需求出发重构配件供应链呢?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及时生产系统 (Just In Time,简称JIT)指出:“库存带来了隐含成本,是一种资源浪费。”为了保证服务及时性而放置的配件库存,卖的不是配件而是“时间”。但是,企业需要在保证必要的配件现货率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库存,缩短存储时间,从而提升效率。
为此,首先要把配件的采购权交还给第一线的经销商和配件店!配件需求源于用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库存浪费。有些主机厂为了压库存,把配件采购任务与整机反利挂钩,经销商被迫采购卖不掉的配件,最终变成死库存。主机厂赚钱、经销商赔本,这种经营模式怎么可能持续?其实,把下游服务环节做成重资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日本7-Eleven就把采购权完全交给加盟店,总部只是提供需求数据分析报告,提供每年70%的替代新品,最终形成了2万多家加盟店的品牌忠诚度,因为7-Eleven帮助他们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营业额提升了5-10倍,还把57%的收益分给加盟店,并承担80%的电费和15%的鲜食报废损失。7-Eleven提供鲜品一天三配,库存周转率高达36次/年,超过工程机械行业10倍以上。
主机厂十分关注降低物流成本,限定经销商订单的最低起订金额,或每周只允许订一次库存订单,导致经销商为了省运费拼单,让用户等待,与企业倡导的服务及时性背道而驰。试问,我们真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吗?
配件的反向供应链B2F (Business to Factory)模式,从靠近用户的配件店、服务站和经销商出发,定期汇总他们的需求并及时发货,尽可能缩短订货周期和物流时间,降低经销商和配件店不必要的库存。快速周转配件需求频率高、库存风险低,经销商必须库存充足;而主机厂要把配件重心放在库存慢周转配件和加快物流配送上,各司其职,保证客户满意度。
传统的配件供应F2B模式已经落伍,把库存压到下游会导致经销商效率下降,反向供应链B2F的需求源于用户,能够利用需求数据做好库存计划和库存协同,避免需求与库存错配,降低库存浪费,提升库存周转率,经销商和配件店才能用更少的资金,获得更大的回报。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未经作者同意转载时不得随意修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