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聪明、勤奋又好学,善于经商,在世界各地很少见到华人沿街乞讨,却有很多唐人街,每到一处华人总能找到商机,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华人崇尚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不追求极端而求平衡,这恰恰是商业文化的精髓。谈生意时,商人都寻求匹配客户需求,因为生意不成仁义在,这单不成有下单,客户这次买夏利,下次有实力时就可能买奔驰,只要努力,机会总在那里等着你。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从前一直困惑不解:华人那么善长经商,中国没有理由搞不好经济,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为什么那么落后?他认为一定是中国人对工业文明下的贸易体系、国际秩序和现代管理缺乏了解。为此,他积极推动在中国成立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帮助培养本土管理者。他坚信:只有中国的管理者才能管理好中国企业,只有中国的管理者才能创造中国的未来。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让文明古国焕发出青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商战文化滋生,大一统的基因抬头,一些企业把市场看作一个蛋糕,客户和订单的争夺变成了战役,竞争方法变成战法,企业家开始用孙子兵法来经商,把竞争变成战争,希望消灭竞争对手,天下一统。商战文化到底是商业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近几年,我组织了一个“后市场俱乐部”,邀请各主机厂后市场负责人每年开一次研讨会,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发展后市场的经验。组织这样的会议,我需要主机厂的资源和支持,例如:会议室,参观工厂等。但是我惊讶地发现:一旦涉及到参观工厂,有些企业就会提出“不许XX竞争对手参加”,这当然违背了研讨会的开放性原则,我只能另选地方。
笔者认为,对手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能促进行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10月30日,在2022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世界杯决赛上,中国选手王楚钦与日本一哥张本智和的6盘大战十分精彩,这样的竞争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如果每次比赛的四强都被中国选手包揽,将会伤害其他国家运动员的积极性,很难发展出新的技术和打法,乒乓球运动也会走入歧途。
商战打得你死我活,企业更像一支部队而不是公司,竞争更像一场战争而不是生意。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不惜一切代价,拿不到订单,员工可能被降级或解雇,胜者王侯败者寇,企业慢慢地变成了一部冷血机器。
商战正慢慢毁掉行业,扼杀人的创造性。商战的目标是争胜,弃平衡而求极端,梦想搞死对方,确立垄断地位,可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
最近一家企业招聘高管,条件是不得超过40岁,他们认为年轻人更有“狼性”,超过40岁就“卷”不动了。在商战文化中,年轻员工“性价比”远高于长者,榨干价值的员工就会被舍弃,员工把青春献给了企业,45岁以后却被无情地抛弃,很难再找到工作,这些人的背后又有多少家庭面临生存危机?商战文化让员工不会再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公司,而是看作挣钱的驿站。
一位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今年46岁,之前在国内一直感到年龄焦虑,已开始为退休做准备。一年前她被公司派到美国工作,才发现很多美国专家60多岁还在工作,她也自费读了EMBA,为人生的下半场做准备。美国伟事达的一位教练,93岁高龄还在做私董会,给企业CEO做辅导。我在想:商战文化真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吗?它又毁掉了多少人才?
职业经理人45岁以后才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有经验、有精力、更成熟,怎么就变成了“废柴”呢?我真该庆幸自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还开启了咨询和教练的下半场职业发展,不然也会面临年龄焦虑。
商业文化把人力看作资产,为他们提供培训,开发人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出色,最终使客户资产不断升值,实现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企业和社区的多赢。
商战文化把员工当作工具,拿不到订单、达不成业绩就得滚蛋,年长的员工变成了负资产。商战文化可能赢得一场“战役”,却会输掉企业的未来,它与中庸之道背道而驰,难以培养不出员工忠诚度,还会把很多人才拒之门外,而未来的竞争恰恰是人才的竞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