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提升和优质高效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现场会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召开。专家组对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实割测产,并宣布头季再生稻亩产最高值为830.7公斤,平均亩产为788.2公斤。这意味着中联重科智慧农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首季喜获丰收。
(无人收割机正在收割再生稻)
现场会上,农场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向专家组展示,稻田里机声隆隆,一台台智能农机大显身手,却不见几个人影。无人旋耕机按照中联智慧农业农场管理平台上设定好的路线进行作业,翻起阵阵泥浆;无人插秧机自动插秧、转弯、掉头,不一会儿,田间便披上了新绿;稻田上空,无人机来回掠过,均匀地喷洒着药肥……工作人员介绍,中联智慧农业开发的智慧平台不仅能自动采集水稻生长数据,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打药,还能在机插后判断是否需要补苗,大大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和损失。
此次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队,组织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和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等一行90余人来益查看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的规划、实施,以及再生稻智慧化生产的情况。同时,实测农场再生稻首季产量。
(专家组成员观察再生稻生长情况)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提升和优质高效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所属专项为“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重庆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共5省市10家单位参与,此项目旨在提升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促进再生稻产业化。
(中联智慧农业技术人员介绍农场管理平台)
大通湖区抓住项目契机,建设首个全球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通过“农机+农艺+智能”融合,协同中联智慧农业平台打造一个属地化的智慧农业大脑和数字农业展示样板(本地化软件平台+本地化数字水稻种植实景展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数据采集分析、农事指令智能决策、农机作业智能执行,水稻耕、种、管、收、产、供、销环节全程溯源全面覆盖。2023年重点攻关无人驾驶农机对行操作减少头季碾压、机械化对行除草减药、无人机变量施肥减肥增效等技术,成为益阳市第一个参与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农业项目。
中联智慧农业的业务范围现已覆盖湖南、安徽、四川、广西、江西等省份,累计服务面积已逾百万亩,不仅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升了管理效能,实现了水稻种植的节肥减药、固氮减排、省工提效、稳产增产;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农产品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大通湖大米”“洞庭香米”“芜湖大米”等优质稻米品牌,全面促进了所服务区域的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和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