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一处低调的工业园区内,上海忠兰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清晨6点已灯火通明。质检员张磊手持检测仪,对一台刚刚下线的智能流体控制阀进行最后调试。“三个月前,这里还像‘战时指挥部’,现在我们已经带着新技术‘杀回’市场了。”他笑着说。
这家成立2006年的中小型企业,在2025年初做出一个令同行费解的决定:暂停所有对外订单,全员“闭关修炼”三个月。而正是这三个月,公司不仅拿下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软件著作权,更在近期以“零故障率”的产品测试数据引发行业震动。这场“硬核突围”的背后,站着一位80后退役军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德俊。
“战场”思维:三个月就是一场攻坚战
“商场如战场,停摆三个月需要魄力,但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李德俊的办公室墙上,一幅泛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图》格外醒目。这位出身军人世家的企业家,骨子里刻着祖辈的烙印:爷爷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父亲是戍边二十载的陆军军官,而他本人曾是海军某新型驱逐舰的机电班长,与战友们守护过南海的波涛。
2025年初,面对流体控制行业激烈的技术竞争,李德俊敏锐察觉危机:“我们的产品稳定性已达行业平均水平,但想成为‘不可替代’,必须突破瓶颈。”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他拍板决定:停产三个月,集中攻坚核心技术。“有人说这是冒险,但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三个月就是极限!”
“舰艇兵”的管理哲学:把车间变成“战位”
闭关期间,忠兰流体上演着“军事化创新”:研发部被编为“突击连”,24小时轮班攻克智能控制算法;生产线化身“技术战壕”,每道工序实行“战损评估制”——任何0.1%的误差都必须追溯到具体操作员;就连食堂也挂着“后勤保障部”标牌,厨师老刘笑称:“李总要求我们像给潜艇兵备餐一样讲究营养配比。”
“军舰上每个战位都关乎全舰存亡,企业也一样。”李德俊常穿着工装扎在一线,他推行“舰长-轮机长-水兵”式分级责任制:总工程师需像轮机长般熟悉每颗“螺丝”,而一线技工则被要求达到“水兵级”多岗位操作能力。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最终催生出两项颠覆性专利:一项可让流体阀在极端温度下的寿命延长3倍,另一项则通过仿生学设计将能耗降低40%。
“战旗”效应:80后团队如何啃下“硬骨头”
技术部部长王媛是位90后博士,她对三个月“战役”记忆犹新:“李总把专利攻坚称为‘高地争夺战’。有次算法测试卡壳,他直接搬来行军床睡在实验室,第二天晨会时眼里全是血丝,手里却拿着连夜画的解决方案草图。”
这种“冲锋”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95后程序员陈浩为优化控制软件,自学流体力学,在获得软著证书那天发了条朋友圈:“原来‘死磕’真的能创造‘番号’!”目前,忠兰流体的四项软著已实现从设备控制到远程运维的全链路数字化,客户甚至能通过AR眼镜实时监测管道状态。
“战报”背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军魂传承
“很多人问我,军人办企业有什么不同?”李德俊抚摸着办公桌上的一艘军舰模型,“答案就在这三个月里——战场教会我们,胜利从来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靠每个战位的绝对专业与协同。”
如今,重新“亮剑”的忠兰流体已收到多家央企的橄榄枝,其智能流体控制系统即将应用于某重大海洋工程。而在李德俊的规划中,公司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是建立行业首个人工智能流体实验室。“我爷爷用枪保卫国家,我要用‘流体智造’为国家高端装备装上‘中国阀’。”
短评: 从保家卫国的战舰到创新攻坚的车间,李德俊将军魂注入企业管理,用三个月“闭关”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上,军人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正成为“中国智造”突围的利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