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从北京中关村传来一则新闻:今年的1月1日起,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不经工商部门批准自由进入各种行业(法律限制经营的除外),“超范围经营”一说将不复存在。在现行的企业注册制度中,“经营范围”一向是需要严格审定的内容,也是工商年检的重点检查项目。取消企业经营范围的审批,可谓是破天荒之举。专家认为,在企业注册与国际接轨方面,中关村已先行一步。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本市正酝酿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出台类似的政策,宽松程度可能会更大。
国际通行的企业注册制度是备案制,即政府部门履行更多的备案工作,除了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业,经营者可以自由地选择经营范围。对市场主体的准入,政府没有太多的干预,而更看重企业经营者的信誉和身份。目前,我国工商部门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对企业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和所有制构成形式等方面的审批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束缚了企业捕捉商机的手脚。
据了解,目前我国企业设立登记的不同前置审批项目共有190多种。如在行政审批环节,募集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要由证管委审批,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要由体改办审批,外商投资企业要由外资委审批;在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环节,制药厂要由医药局审批,化工厂要由经贸委审批;在经营范围的审批环节,保险业要由金融管理部门审批,报关业要由海关审批,殡仪馆要由民政局审批,城市规划设计业要由建委审批等等。以种种审批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在一定时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埋下了政企不分和有失公平的隐患。对此,有专家提议,除法律禁止的行业,不妨参照发达国家的税收调控手段,对烟草等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课以重税,前置审批则不必这么多。
据市工商局有关人士透露,今后五年里,本市要在企业注册方面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企业设立将从审批制逐步转变为直接登记制。今年年初将全面实施“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即企业设立时只需跑工商局一家,由工商部门把相关材料转交到其他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几个审批部门同时完成审批手续。在此基础上,试行市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步认定的制度,使前置审批变成后置审批,即工商部门首先受理主体资格的确认,再由各前置审批部门确认其行业准入。到“十五”期末,全面实现直接登记制。这期间,工商部门将选择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试点新制度,使转型变得循序渐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