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电产品市场格局怎样
机电产品贸易流向呈区域化与跨区域流动并重的特点从目前世界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流向来看,绝大多数机电产品跨国流动贸易额,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业已形成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或跨区域贸易集团之间进行的。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察,机电产品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在地域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欧洲、北美、亚洲及大洋洲各国机电产品出口,目前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的94%;上述地区机电产品进口占世界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额的85%。预计2000年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将超过2.4万亿美元。其中,随着区域贸易集团化进程加快,各区域内贸易对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1999年欧洲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贸易中,本区域内贸易分别占66.7%和72.9%,北美所占比重也分别达到38.2%和33.0%,而亚洲及大洋洲相应比重也达到39.3%和56.8%。由于区域贸易集团内部实行消除关税壁垒、倡导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极大地拉动了机电产品贸易的增长,当今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列前9位的地区贸易流向均发生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区域之间或其内部。其中,分列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前5位的是:第1位欧洲国家内部;第2位亚洲国家内部;第3位亚洲向北美出口;第4位北美国家内部;第5位亚洲向欧洲国家出口。
当今世界机电产品贸易格局,突出反映了各国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不仅密切了各国之间经贸合作关系,而且也大大拓宽了世界机电产品市场的空间。它有利于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进行的市场相互渗透,减少各国机电产品市场融合的阻碍。推动这一机电产品市场运行特征的主体是跨国公司。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幅明显提高近10年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而且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促成了全球机电产品产销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根据WTO统计,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产品,1990年至1998年平均年增长率达11%,远高于世界贸易同期平均增长6%的水平,在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8.8%上升到12.9%。1999年世界各国信息技术部门的生产扩张,使得个人电脑及半导体的销售额分别增长了22%和18%,而增长最强劲的是移动通讯产品,比1998年增长了2/3。现在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超过7000亿美元,大大超过农产品贸易额和矿产品贸易额。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计算机及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和信息技术、光纤光缆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前20年增长了26倍。美国、日本在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和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发展最快,美国为28%、44%,日本则为32%和39%。从产品结构看,汽车、办公及通讯设备仍是当今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主导构成,分别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的24.2%和31.5%。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分工也加快了传统机电产品技术升级和附加值提高,以增强本国在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机电产品贸易增长始终保持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的发展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动了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1990年至1998年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平均增长8.15%,而同期世界贸易增长了6.26%,机电产品贸易平均增长高于世界贸易增长1.89个百分点。由于世界机电产品发展主要依托于欧洲、北美、亚洲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上述三个地区机电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反映了整个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全貌。1996年至1998年欧洲国家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平均递增6%,北美和亚洲地区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平均递增幅度在9%以上。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世界许多国家机电产品贸易增长减缓或停滞。其中,亚洲地区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由上年的增长4%转为下降6%。北美地区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受亚洲地区进口需求减弱影响,也由上年度的增长13%降至3%。但是,由于欧洲区域内贸易所占比重居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冲击,1998年欧洲机电产品出口增幅达5%以上,高于上年的3%增幅。随着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这些国家对机电产品需求旺盛的潜力逐渐显现出来,1999年日本的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的库存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3.8%,0.6%,36.1%和9.8%,说明机电产品贸易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
世界机电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机电产品生产全球化,加快了全球机电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变了许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出现了众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机电产品的中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机电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高科技机电产品的投产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这种研究开发则要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来支撑。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机电产品贸易在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推动下,呈现出产业内贸易扩大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对家用耐久机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指数中,对“模仿产品”的需求指数,由80年代的0.45下降到90年代末的0.29,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指数,由80年代的0.224上升到90年代末的0.566。日本、美国、德国跨国公司在研发新型汽车的商品化率年均在40%,独有技术专利实施率在45%,新型车出口量超过汽车出口量的50%。据美国《财富》杂志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光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及产品、新生和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及产品、海洋开发技术装备及产品、空间技术装备及产品、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等五大类高科技机电产品将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的20%和40%。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机电产品相继被开发并陆续投入国际市场,它带动了世界机电产品市场上需求长线看好,其中通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在近期仍旧成为世界机电产品市场发展的主导产品。
WTO贸易规则不可能完全避免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冲突和摩擦作为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多边贸易组织——WTO,虽然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和约束各成员的贸易法规,作为其成员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共同标准,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把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并未消除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它使得各国的国家层面上和区域层面上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主要表现的贸易摩擦为:
一是各国广泛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以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安全为理由,对进口的机电产品设立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机电产品的品质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继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行政措施)之后的新型贸易壁垒。比如欧盟最早设置针对机电产品的严格技术性贸易壁垒,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从1996年1月1日起欧盟各国海关有权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美国则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制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被拒之门外。日本则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机电产品的限制是JIS规格,其中许多是高于国际标准,不达标就不能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二是加大对机电产品反倾销行动的力度,造成大量机电产品反倾销的使用率明显增加。
三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洁净技术和洁净产品能维护生态环境为由,制定相关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贸易惩罚措施,如环境附加税,以限制低质廉价机电产品打进世界市常涉及机电产品性能的条款还有,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节能性等多方面,欧盟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口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使用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环保标准。
四是发达国家迫于石油价格波动,汇率变化及国内劳工组织压力,把机电产品贸易同劳工标准、社会福利等非贸易壁垒相挂钩,针对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出口设置新的障碍。
许多东南亚、南亚、拉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10年来也一直保持着机电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的态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墨西哥在世界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国家的位次排序中,逐年前移,墨西哥甚至排在15强的第9位。可以预见除了上述国家在21世纪会继续保持机电产品出口强势以外,前东欧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及俄罗斯也会在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后,发挥各自制造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跻身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行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