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国家大剧院景观水池利用北京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调温成套工程签字仪式,在恒有源公司举行。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全,率部下———国家大剧院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工程总承包联合体负责人等到场。本报作为唯一一家特邀媒体,全程采访了恒有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将运用到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经过。并在签约现场,就目前国家大剧院工程进展等情况,采访了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有关负责人。
    ■大剧院水面冬天结冰曾是工程五大难题之一
    国家大剧院的关键设施之一,是环绕大剧院主体建筑四周有一个35000多平方米的露天水池,如何使露天水池的水数九寒天不结冰,水清见底?如何让国家大剧院水池里的水四季保持相对温度,让天安门地区一年四季都有一汪清水的景色?这个问题曾是被有关媒体报道的国家大剧院工程的五大难题之一。
    3月21日,在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和北京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上记者了解到,国家大剧院最终选中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恒有源公司“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解决大剧院水景相对温度的难题背后,还有段不平凡的过程。
    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全在签约仪式上介绍:最早是当时的贾庆林书记、刘淇市长告诉他有这项技术(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可以帮助解决大剧院水面冬夏保持相对温度的问题。他当时还不太相信。后来万嗣全陪同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北京节能项目时到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实地考察后才有了感性认识。委员们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看到:“中央冷热源环境系统”使学校的游泳池保证四季恒温。他们开始相信恒有源公司的技术会帮助解决国家大剧院的难题。后来经过双方谈判,使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将在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中得到应用。
    ■一个标准装置无偿获取500千瓦的热能
    那么“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究竟是一项什么神奇的技术,使国家大剧院水面在数九寒冬也能保持相对温度?在3月21日的签约仪式上,记者就该技术的工作原理采访了恒有源公司的总工程师孙骥。
    据孙总介绍,“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就是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浅层低温地热采集技术和国际上先进成熟的热泵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成套装置,实现对建筑物供暖、供冷、供生活热水的环境系统。
    孙总告诉记者:我们的每一个标准装置,能无偿的获取500多千瓦的热能。利用的是可再生能源浅层低温地热,加上起动设备所需很少的电能,就能为一个10000平方米的建筑提供冬天取暖、夏天制冷和供应生活热水的需要。
    据孙总介绍,2001年3月7日这个技术面世以来,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专利,还获得了包括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在内的多项国际专利。“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还被列入“2001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1年度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1年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2002年度建设部重点推广项目”、“2002年北京市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
    自2001年初起,“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已推广应用到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的92个项目。包括:政府办公大楼、商业写字楼、住宅楼、大型商场、学校、医院、展览馆、档案馆、工厂、部队营房、公寓、别墅等。
    记者问孙总,目前“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他介绍说,该技术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两年来,恒有源公司参加了“第七届国际能源组织热泵会议”、“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北京地热国际研讨会”、“中日韩三国高技术商务论坛”等国际会议。全球环境基金秘书处,还特别邀请恒有源公司参加了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成员国大会。大会共有125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财政、发展或环境部长出席,有120余个重要国际组织、200多位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恒有源公司是参会的唯一一家企业代表。
    国际能源组织代表、国际地热学会代表,美国、芬兰、瑞士等国的企业代表和捷克、新西兰、蒙古等国的政府代表,先后到北京考察“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应用工程实例。他们认为恒有源公司的“单井抽灌”低位热能采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恒有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让大剧院水面冬不结冰
    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水资源非常宝贵。恒有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此次将运用到国家大剧院景观水池调温,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今后会不会造成北京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孙总。
    孙总说,恒有源公司“单井抽灌”技术对保护环境的贡献之处,正是成功地解决了利用可再生的地浅层低温地热,又实现地下水的零消耗、零污染。他告诉记者,国家大剧院是我们国家、民族在新世纪的重点工程,此次和国家大剧院项目签约,标志着“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又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记者请孙总谈一下“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运用到国家大剧院水景工程后能达到什么效果?
    他说,国家大剧院的露天水面有35000多平方米,这么大的水面在北京冬天非常寒冷的情况下要保证不结冰,现有的技术多数是采用锅炉加热,既污染环境又加大成本。而“恒有源”的技术是采用可再生的浅层的低温热能达到水面不冻的效果,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创举。该技术在国家大剧院的运用,创造了水池面积最大、蓄水量最多,环保要求最严,消耗能源最少,能量利用率最高等等很多第一。最终的效果将达到35000多平方米的露天水面,冬季全景不结冰。
    ■国家大剧院可同时容纳6000多人看演出
    国家大剧院工程备受国内外关注。在3月21日的签约仪式上,记者还就国家大剧院工程进展等情况,采访了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委员、预算部部长赵宝山。
    据介绍,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大剧院主体建筑呈一个巨大的椭圆形,面向长安街的剧院门厅入口处是一个大幕拉开的造型,里面包括一个歌剧院、一个戏剧院和一个音乐厅,三个独立的剧场。
    赵部长告诉记者,国家大剧院工程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以来,工程进展的情况应该说比较顺利,到目前三个剧场的土建结构基本完成,上月底是戏剧院封顶,到三月底或四月初,整个大剧院壳体里面的三个剧场将全部完成结构封顶。到目前国家大剧院工程已经完成23万多立方米的混凝土浇注量,65000多吨钢筋捆绑。戏剧院的舞台设备已经开始安装,下一步要进行的主要是土建工程外面的钢结构支架和屋面壳体施工。
    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将能让多少观众同时欣赏演出?记者了解到,歌剧院是2200多个座位,戏剧院是1800多个座位,音乐厅是2000多个座位,总计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观众欣赏节目。
    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外观将是什么样?到会的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规划部周部长介绍说,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将成为天安门地区一个新的景观。具体说从空中俯视大剧院全景,中间有一个两万平方米的银灰色椭圆形建筑,建筑周围是一个35000多平方米的水面,整个大剧院的倒影可以映在水面上。水面的外围是一块50000多平方米的绿地,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今后市民观赏、休闲的好地方。国家大剧院建成后,还可以改变过去天安门地区绿地比较少的格局。35000多平方米的水面、50000多平方米的绿地,会对整个天安门地区的景观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宽阔的水面和绿地与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刚柔结合、遥相呼应。
    ■国家大剧院工程要夺“鲁班奖”
    据了解,国家大剧院的工程施工是由北京城建、香港建设和上海建工组成的总承包联合体承担。在3月21日的签约仪式上,记者还采访了国家大剧院工程总承包联合体负责人。
    记者问国家大剧院是举国关注的大工程,总承包联合体在质量保证这方面采用了哪些措施?
    该负责人说,国家大剧院施工的大纲里从一开始我们就规定:国家大剧院在工程质量上誓夺“鲁班奖”,结构施工质量要达到“长城杯”的要求。为此,总承包联合体成立了由工程指挥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组成的质量保证体系,一定要把国家大剧院建成经得起全国人民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世纪工程。
    该负责人介绍,最近大剧院土建结构完成后,他们就将开始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的周围搭建金属支架,再将35000块0.4毫米厚的钛金属板一一固定安装到金属架上,拼接成完整的大剧院壳体。因为国家大剧院外形的壳体是一个椭圆形,所以每块钛金属板并没有统一的尺度,大概每块在两平方米左右,但是每块和每块的尺寸都不相同。35000块钛金属板最终将拼装成国家大剧院椭圆形壳体。
    ■背景新闻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两大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各国政府均从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积极寻求对策。据联合国2001年统计,全球不可再生能源可开采期仅为:石油44年,天然气62年,煤炭230年。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所使用的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的燃烧,已致使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形成酸雨、飓风、沙化、赤潮,更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结构恶化,水利资源污染、枯竭,对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对新型可持续使用的清洁环保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在各国研发新能源的努力中,均已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我国的能源储备状况也十分严峻。而我国的发展规划,要求GDP在2020年再翻一番,能源消耗也要至少翻一番。自1993年起,我国已从净石油出口国变为净石油进口国。2001年、2002年均石油进口量已超过8000万吨,2005年将达1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石油进口大国。能源紧缺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大瓶颈。我国不仅能源储备不足,且结构不合理,致使使用不可再生能源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在开发新能源的努力中,我国也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总量大,分布广,但是由于太阳能的强度低,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太大,很难大量开发利用。浅层低温地热源主要来自太阳的热辐射,由于土壤的蓄能效应,使得浅层土壤中的热量供应十分稳定可靠,成为再生能源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国际能源理事会(IEA)将其列为首推的可再生能源。浅层低温地热,具有储存巨大、再生补充性强、分布广泛、能量恒定、开采便利、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等特点。恒有源科技采集的浅层低温地热是利用地核传导热和间接利用太阳能,比直接利用深层地热和太阳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将成为人类供暖、制冷需求中的首选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奥运历史上,只有悉尼在上届奥运会作为展示性应用。我国的奥运项目如采用此项技术,将达到建筑物能源消耗总量的50%是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在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项目高比例实际应用,将成为奥运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