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多数国家主张由联合国来主导这一工作,但作为主要的参战国,美国早已开始按照自身的设想进行战后规划。其他的参战和非参战国家也已把目光瞄准了这块富饶而多难的土地,希望能从伊战后重建项目中分得一杯羹。 
美国政府早在战前就已拟定一份长达13页、名为《战后伊拉克预想》的计划,准备在战后迅速开展对伊各类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此外,美国国际开发署和陆军工程部都对重建工作表现出极大兴趣,前者已在战前宣布将把伊战后重建计划中初始阶段价值9亿美元的8个大合同授予美国的大公司。英国一直力主联合国参与重建,实际上也是想借联合国之手,从美国那里为自己抢下一块地盘。11日,法、德、俄三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心议题是保障各国在伊拉克的传统利益,反对美国独占,并试图尽快解决伊拉克拖欠的外债问题。极度依赖中东石油供应的日本,也把积极投入伊拉克战后重建视为保证其国家利益的重大国策。此外,丹麦、沙特、科威特和澳大利亚等国均已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 
战争给伊拉克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美国已经开始了伊境内很多工程的发包工作。工程项目包括港口管理、水处理工程、输水管道和电厂维修等等。这些项目对中国企业商家来说都存在商机。据统计,伊境内现有2400公里的公路待修复,2500所学校和200座桥梁需重建,120所被抢劫一空的重点医院也需要重建。因此,伊战后重建工程规模十分浩大。鉴于伊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的新政府,必须首先保证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迅速得以恢复和顺利运行,这就使伊战后重建工作更加紧迫。伊自身能力十分有限,这为国外相关公司的介入创造了客观条件。有专家分析认为,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会创造一个250亿至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 
中国与伊拉克除了传统友谊和地理优势外,此次参与伊拉克重建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大型项目将受政治因素影响。重建的主要合同肯定会落入美英自己人的腰包,其他国家最多以转包的形式参与进来,利润方面必然会大幅缩水,中国也难以例外。二是阿拉伯人的竞争。虽然阿拉伯国家的能力无法与中国抗衡,但他们熟悉伊拉克的国内环境和市场需求,有成熟的渠道,易于与当地人沟通,这是他们的最大优势。三是伊国内市场不健全。伊拉克战前社会分配不公,政府机关效率低下,贪污腐败较为盛行,商业诚信和透明度不高,这些在战后初期不会有明显改善,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不便。由于美、英、澳、西等国商家在伊战后重建工程上享有优先权,中国厂商想做总包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包括在美国和在科威特的中介机构获得一些分包项目。因此,中国厂商现阶段不妨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伊南部地区逐步向伊中心城市渗透。美国商家主攻的是大宗交易和工程,他们对1亿美元以下的工程不太感兴趣,这就给中国厂商打入伊 
拉克市场提供了空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