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大中型轴承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国家“六五”-“九五”期间的规划发展和技改引进,使国有企业形成了较大规模,成为轴承工业主力军,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大的生产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汽车配套的新兴轴承企业如雨后春笋,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兴的民营、合资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且保持了旺盛的投资态势,但普遍存在着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不高等现象。受利益驱动,有些不法企业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骗消费者,给激烈竞争的市场蒙上阴影,给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牌产品造成威胁。市场的激烈竞争,带来的是互相压价,使本来成本过高的国企只有微利甚至亏本。就目前而言,在整个轴承行业中,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两大阵营势力的竞争,一边是新型中小企业,一边是国有大中型老企业,因为机制的差异就形成了同一起跑线上不同步的赛跑,而负担沉重的国企则显得力不从心。当然国企和民营企业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制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我们能否在现有机制下将国企的劣势变为优势呢?只要我们对此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便可作出相应的对策。
1行业现状
1.1新兴中小民营轴承企业的优势与困惑新兴企业的优势首先是机制,在与国企享有同等财税政策情况下,其社会负担少,用人机制活,劳动生产率高,可以采用十分灵活的营销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少数企业大打降价牌,国企一般不敢采用这种方法。国企的产品质量一直置于国家有关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的监督之下,再者,国企的领导素质相对较高,决不会因企业短期利益而作出公开违背国家政策的决定,而只能在产品质量,服务上下功夫。虽然新兴中小企业有机制的灵活性,但如果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来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劣势。
新兴中小企业在经历了技术模仿阶段,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在国企离退休人员的帮助下,技术上逐渐接近国有企业水平,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经验性的突破或创新,逐步走向资本竞争和产品创新竞争。这时,面对竞争对手,没有可以模仿的,要想继续快速发展,必须靠企业自己去创新,这是他们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劣势之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服务于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老的“专家”局限于几十年工作经验和有限精力,已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而年轻的技术人员,多是精力充沛但缺少锻炼,实际经验不足。在这些企业中,一方面拥有一个招之即来、挥之而去的庞大的人才库;另一方面,缺少真正的技术上的顶梁柱,创新能力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这是劣势之二。
在管理方面,这些企业成为门类齐全、职能完善的“中型”企业后,缺乏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战略性人才,在实际运作中,常顾此失彼,且企业各部门间不能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决策的随意性和投资的盲目性,浪费惊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症结。
1.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谈起国有大中型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处境的艰难,不平等的用工机制造成人浮干事、市场萎缩、库存增加、资金困难、设备老化、企业办社会及乱摊派,使这些企业的管理苦不堪言。其实,这些企业有很多的优势,只是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加以利用。如能深入分析其优势,扬长避短,定能扭转国企的困境,将劣势变优势。
1.2.1基础规模优势
这些企业已经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虽然设备陈旧、精度差,但只要加以改造,即可改善或改进其精度。如已经使用二、三十年的老设备,理应报废更新。但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些旧设备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淘汰,只要认真修理,更换部分精密部件,用新技术进行嫁接,达到经济实用的精度应该没问题。这样既可以改进质量,增加技术储备,又能发掘企业潜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这就是创新。与新型的企业相比,虽多出了一块改造费用,但却省去了投资的那部分资金。
1.2.2人力资源优势
在这些企业,有众多经验丰富的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有训练有素、优势互补的稳定的职工队伍,并且,真正的技术人才正是那些年龄在30至50之间,非不得已不愿承担跳槽风险,在岗位上默默奉献而又不被重视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们。这些人才是企业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优势,对用工不当等矛盾,可以借助政策去引导和利用。管理人才方面,这些企业更是人才济济,财务、经济、生产、技术、营销和政工等专家级人才俯首皆是,只是在相互之间的协调上难度更大些,更需理顺和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利人尽其才,尽量减小内耗,在用人机制上,应该借鉴民营中小企业的经验。
1.2.3品牌优势
国有大中型老企业,在行业一般都有较好的声誉,而且轴承产品大都有方向性,有定点目标,围绕各自重点进行产品开发,在品牌、信誉和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方面,存在显著的优势,只是没能发挥最大效能。就目前而言,这些优势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把国企这些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就是要研究优势的利用和劣势的转化,在这方面,国企和民营企业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只有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2国有大中型企业怎样赢得市场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价格、质量和服务等优势,获得这种优势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出困境,下面就此加以分析。
2.1技术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在轴承行业,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我们有着基础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产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之大众所周知,那么照搬别人的东西行不行?不行。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厂情,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加工风险,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将这些优势体现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使新的技术成果带来商业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产品和工艺两部分。产品创新包括:(1)自主开发产品及商品化;改进型新产品及其商品化;引进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改进提高创新发展。(2)工艺(过程)创新包括:自主开发、工艺技术成果(工艺方法、流程参数和测量技术等)及应用;自主开发非标生产设备及试验设备;引进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和改进提高;工艺装备的技术改造和改进,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获得的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市场竞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用新技术代替老技术、用新产品代替老产品的进步过程,这个过程越快,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根据目前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现状,应建立起技术研究与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两级管理层和三级创新层的组织体系及相应机制。
(1)厂级管理及创新层。这是创新的核心,它应建成以研究和开发为主体的技术中心,有较完备的技术开发试验手段,集中着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具体负责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规划制订,承担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任务,技术信息的收集分析,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重大课题的试验研究。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任务的核心是面向市场,创造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2)分厂级管理和创新层。这是生产过程的服务型机构,具体负责生产工艺编制及生产过程技术问题的处理,生产技术的改进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等现场工作,任务的核心是服务和现有技术改进,使生产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以上是两个层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有机整体,各有工作重点,又要密切配合,各自发挥长处。(3)群众性技术创新层。技术创新虽然是一种智力型的创新活动,但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广大工人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是创新的基础,有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创新的巨大潜能。
(4)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即按行业要求,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2%~5%的经费,直接用于科技发展、科技开发等科技活动,确保技术创新活力。(5)建立对外合作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科技信息交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保持一定的合作研究课题,搞好产品前沿科学研究,为企业做好技术储备,保障企业发展后劲。(6)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制,更新和补充新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7)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冒尖,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2.2管理方面创新
当企业从一个单纯的生产单元转变为市场中的一个实体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企业要靠自身去求发展,需要一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去适应它。管理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2.1观念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领导和员工都要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领导者,要通过一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引导这种观念的转变,提高员工岗位责任感,改革不是揣掉谁的饭碗,而是通过改革把企业搞活,把蛋糕做得更大,使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无论怎样改革,员工仍是企业的主体,他们是推动企业发展和改革的主人,他们的命运是和企业连在一起的,员工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摆在主人的位置上,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2.2.2运行机制的创新
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运行机制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大锅饭”至今还没有被打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运行机制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如不从根本上着手改变,穿新鞋走老路,则企业仍然难于走出困境。运行机制中用人机制是其首位,建立合理用人机制,促使人才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运用工资杠杆,贯彻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按照贡献大小,苦、脏、累、险和科技含量高低等原则进行工资分配倾斜,实行公开、公平、合理竞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2.3财务管理创新
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学习“邯钢”财务成本管理经验,加强内部成本核算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对外采购实行比价采购,集体采购,减少或避免中间环节生成的不必要浪费;企业内部可试行划小核算单位,建立厂内市场,即在总厂控制之下的在制品(轴承零件)流动市场,按产品零件加工顺序,实行分厂与分厂之间有价买卖,纳入成本考核;工、夹、量、模等辅具,备品、备件参照零件办法纳入内部市场供销,因地制宜,抓各个细小环节,降低消耗,有效控制成本。建立企业内部银行,企业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由内部银行统一支配,审批一支笔。加强财务监管力度,财务收支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企业资金合理使用。
2.2.4营销方式的创新
当前,企业之间面临的是无序的竞争,一方面是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是回款困难。对此,有必要改革习惯的营销方式,可采用销售承包,或现货现款,避免现次出现呆帐、死帐和三角债;逐步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发挥企业品牌、信誉和销售网络优势,将培植销售大户与条块结合,靠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占领市场。
2.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即是以开拓市场为目标,实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反映了其在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强弱,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批新产品、新技术,该企业才能成为产品生产和技术上的强者,最终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轴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紧跟国家机械工业发展战略步伐,围绕国家主导产业进行全面创新。把企业技术创新仅局限于产品创新,而不重视工艺创新、营销和管理创新,这样的创新就缺乏整体性。一般来说,一个创新的产品往往同时带来生产工艺、管理方式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如果不能同时在以上几方面有相应创新,那么这个创新就很难迅速市场化和实现其经济价值。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应只是少数产品开发技术人员的事情,而应是企业各个层次人员都要参加的系统活动。企业各层面中有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很大的技术创新潜力和作用,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而应是整个企业的全体行动。综上所述,中国轴承企业的出路在那里?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模式,国有大中型轴承企业“坐、等、靠、要”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抓住机遇与挑战。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和数量,在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使轴承工业在产品品种和质量上借“入世”之机再上一个新台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巩固国内产品市场,抢占国际市场,开创轴承工业的美好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