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目的发生变化,瞄准中国市场的投资增加。过去日本对华投资的形式多采用加工贸易的形式,即“三来一补”,为了外销而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很多企业开始增加以在中国国内销售为目的的投资。
2.家电领域的投资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技术开发。家电行业是日本较早投资中国的领域。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日本国内竞争能力的下降,大的日本家电企业 纷纷在中国设点,并在需求较大的诸如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成立研究所,进行电视、数码相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电器的研究开发工作。
3.日本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开始向汽车领域投资。2002年,国际知名汽车公司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以合资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汽车生产规模。在这些汽车公司中,尤以日本的汽车公司表现最为突出。8月29日,中国一汽与日本丰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中国进行全面合作。丰田投资约15亿美元,计划2010年在中国的产量将达到3 0至40万辆。9月19 日,中国第二大汽车企业———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双方合资组建新汽车公司,注册资金170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业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日本本田公司和广州市、东风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在广州建立本田公司在华的出口基地,主要面向欧亚市场。三菱汽车工业公司将和北京吉普公司合作生产帕捷罗越野汽车。马自达汽车公司计划同福特和长安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合作生产汽车。日本汽车厂商希望到2010年将其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份额从目前的25%增至40%。
4.资金、技术密集型投资增加。过去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更多的是简单加工,去年对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领域投资增加。数码相机、手提电脑的生产也开始了。
5.投资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产业集中,经济高度发展,收入水平高,市场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和IT产业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被日本企业界称“硅谷三角洲”。
6.已投资项目增资的企业增加。根据日中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已投资的企业进行增资的,制造业占8 0%,非制造业占55%o 7.对第三产业的实验性投资增加。中国加入WTO后,日本企业最关心的是第三产业。去年对批发业、物流业、咨询、商业斡旋、代办投资手续、工业区的开发等领域的投资开始增加。
当然,在肯定成果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贸合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双方贸易中也产生了某些矛盾和摩擦,势必对两国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有关方面继2001年对中国3种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之后,2002年9月7日又启动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其中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矛头宜指中国蔬菜,并要求进口商自主限制进口。2001年,日本从全世界进口蔬菜78万吨,而中国蔬菜就占了35万吨,超过总量的 45%。中国产的蔬菜在超市里占了30%以上。海关的统计显示,中国蔬菜2002年1至6月份的对日出口仅增长2. 3 %,7、8两个月份甚至出现。-11%和-14%的负增长。2002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本出口:活鳗同比下降了 23%,冻鸡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分别下降了20%和29%,而鸭肉2001年出口了4668吨, 2002年该数字为零。2002年1至10月福建省出口茶叶1.51万吨,价值3718 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9%和18.6%。其原因是:(1)日本对我国出口的多种蔬菜采取了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按照日本200 2年4 月份起新执行的检测标准,菠菜的农药残留必须在0.01PPM以下。这是一个极为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0. 01PPM,意味着蔬菜在栽培过程中只要用过农药,就不可能合格。(2)中国加入WTO后,来自贸易壁垒、关税壁垒方面的压力减弱,但增加了来自“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的压力。日本将进口大米的检测指标由1993年的47项,增加到2002年的116 项。(3)日本国内一些媒体大肆渲染中国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给消费者造成不安心理。
2002年6月份以来,日本像七十一、伊藤洋华堂、西友等大型超市联手停止贩卖中国的冷冻蔬菜。 近来,在大量日本企业不断涌入中国的同时,海尔集团、TCL、嘉乐集团等中国企业通过合作或参股的方式进入日本市场,上海电器集团与英国企业联手直接收购了日本企业秋山印刷机械,另有多家中介机构在操作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事宜。当中国各地代表团仍相继东渡招商时,2002年大阪却在上海举办了投资说明会,吸引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中日经贸合作中的这些新变化,说明两国经济的相互补充将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 中日双方的经贸合作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巨大潜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日经贸合作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继续发展和扩大中日经贸合作成为客观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也必将给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