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7月10日出台《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这标志着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从2003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50:44;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4%;利用外资年均递增40%;制造业产品出口创汇年均递增30%;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建成日韩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意见》提出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6个原则:一是区域化原则,改革财税、户籍、土地、市场、通关等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二是国际化原则,积极承接日韩及欧美产业转移;三是城市化原则,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加快城市群建设;四是高新化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生态化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参与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是抓好五大优势产业群: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重点发展汽车和船舶;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配套部件、工业自动化装备及控制系统和信息家电、小家电;纺织服装产业群,重点发展西服、衬衫、时装、针织内外衣、休闲运动装,培育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化工医药产业群,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和海洋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植物药物;食品产业群,要大力开发海洋食品、粮油制品、畜禽制品、果汁饮料及葡萄酒、啤酒,培育拳头产品,扩大出口创汇。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建立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重点是建设环海高速公路,加快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改造和扩建青岛、烟台机场,吸引外资银行及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建设一批实力较强的理工大学和高级技工学校。 又讯:把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强的半岛经济区,继而带动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是山东决策者关注酝酿的一件大事。
6月12日,在省委工作会议结束一星期后,省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全省经济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其中“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经讨论原则通过。7月3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了由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对此进行动员和部署。7月10日,省政府又下发《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这意味着,一个酝酿半年的重大决策业已形成,由论证规划阶段转入实施运作阶段。 一条必由之路 靠制造业可以完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实现工业化,走上现代化 世界发达地区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制造业研发中心、物流平台和服务体系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2年山东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7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占全省GDP的26%。 制造业作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发展。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进程,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实现工业化,走上现代化。国内许多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也是如此。山东要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先进的制造业,这是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高丽明确提出,要建设面向日韩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年多来,经过省、市政府及各部门的精心组织论证,这个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终于有了结果。 放眼全球,我国正面临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提高,利润回报递减,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转移。中国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正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中国作为建立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理想国家,2002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达到527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进入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资金投向上,由一般制造业向电子电器、光电显示、通信设备、生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及重化工业、机械设备和汽车零部件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变,电子及通讯产业成为吸引外资最为集中的领域。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制造业研发中心、物流平台和服务体系的速度也明显加快,生产网络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
一块黄金宝地 胶东半岛是山东省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最佳产业聚集带。工业基础好,拥有一批大企业、好产品和著名品牌 胶东半岛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接近日韩,工业基础好,开放度高,是我省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最佳产业聚集带,应该也有条件率先发展起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土地面积占全省19%,人口占17·7%,2002年实现GDP3336·7亿元,占31·6%;工业增加值1240·1亿元,占35·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42%。全省14个入选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的县市中,三市占了10个。胶东半岛发展起来了,就能更有力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形成省委确定的“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发展格局。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础好、规模大、水平高、特色鲜明,容易集中发展高层次制造业,形成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新优势。其不仅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拥有了一批大企业、好产品和著名品牌,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海尔、海信、凯联、一汽、青啤、张裕、正海、北洋等一批大型企业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汽车、船舶、服装、信息、家电、食品、化工等产品形成了相对优势。全省工商企业所拥有的29个国家驰名商标中,三市占有13个。 青烟威地区在开放、区位、科研等方面也拥有很好的优势。首先,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高,是山东的开放前沿。2002年三市利用外资43·2亿美元,占全省的65·8%;外贸进出口总额243·4亿美元,占71·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1·9亿元,占83·3%。其次,区位优势相对较好。靠近日韩,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有2757·5公里海岸线,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1·73亿吨。还有,科研教育力量比较雄厚。拥有22所大专院校,119家科研机构,6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多万各类专业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4位。青岛市还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由此可见,胶东半岛具备高起点加快发展的条件,如果抓住机遇,发挥好自身优势,就会走出一条有别于一般传统发展的路子,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次科学实践 不盲目发展,重点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群 夯实发展基础,搞好三大配套体系建设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仅是工业发展的概念,而且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胆尝试。 以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以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全省的现代化进程,是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寓意所在。可以说,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科学实践。这就要求,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打破行政界限,整合现有资源,以优势企业为骨干,努力培植壮大一批优势制造业产业群,建成面向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成为产业先进、科技发达、环境优良、文明富强的半岛经济区。 对于产业的选择,须立足现有基础,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兼顾前瞻性和长远性,而不是全面出击、盲目发展。目前,胶东半岛在汽车、船舶、石化、化工橡胶、新材料、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十个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在制造业中占据较大份额。2002年,三市十大类产品实现工业增加值540亿元,销售收入2530亿元,利税21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49%、65%和68%。其中,化工橡胶、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已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创出了一批国内或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拥有了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汽车、船舶、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虽尚未形成明显优势,但这六大类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在未来制造业发展中极具潜力,有很强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就是要以这十大类产品为支撑,形成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五大优势产业群。 必须围绕产业发展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切忌做表面文章。交通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科技教育体系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必须进行相应的规划建设,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要积极发展铁路,稳步发展高速公路,完善配套港口和机场;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通关速度。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发展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投资公司等,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构筑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体系建设,要发展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综合科研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目前省政府已经成立了协调办事机构,排出了工作日程,各项专题方案正在研究落实之中。可以预见,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中心不久的将来将在山东半岛崛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