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制造业高技术化的国际经验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3-08-04 16:00   来源:中国机械行业网

尽管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但制造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速用高新技术对制

尽管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但制造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速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提升和改造,构筑在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制造业仍然是支撑各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产业。

1.发达国家从战略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大计 美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一度把制造业视为“夕阳工业”,力图将经济发展的中心由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果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削弱,在汽车、半导体等重要领域迅速被日本超过,甚至连美国武器系统的核心部位也不得不用日本的关键零部件或半导体芯片。经过反思,美国各界认识到那种认为信息革命的来临意味着制造业衰退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政府开始把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战”计划扭转到研究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务实行动中来,重新夺回了制造业的优势。正如一位美国总统曾说过的,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脊梁。

日本始终没有放松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在振兴本国机械工业之初,专门制订了《机械工业振兴法》,之后又根据进展情况先后三次对其予以修改。20世纪70、80年代,当美国把制造业视为“夕阳工业”、热衷于把科技发展的重点置于高技术和军用技术时,日本就悄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后来居上,动摇了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依然坚信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降低制造技术的重要性。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向政府提交的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日本政府认为即使在信息社会,制造业永远是需要加强和促进发展的基础产业。

2.发达国家制造业高技术化的国际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日趋加快,制造业已从单纯的工业时代的制造业变成全球化时代的制造业和知识化时代的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新技术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主要是制造技术领域,使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并加速用现代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高技术化。

1)加强装备工业本身的“技术基础”。

装备工业是一切制造之母。装备工业本身的设备技术、基础零部件支撑着千万种竞争性产品和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全过程,决定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只有装备工业本身的设备技术、基础零部件质量提高了,才有可能制造出为其他打行业服务的各种高质量的设备和零部件;高质量的设备和零部件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各种产品。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先进的制造业,关键在于他们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工业。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装备工业本身素质和设备技术、零部件等基础性机械、基础零部件的重视上,实施以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为重点的注重装备工业本身素质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发展战略,以保持它们在国际上所拥有的优势地位。

日本特别强调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基础,认为“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产业和种子,那么金属加工等制造业是培育种子的土壤;作为国家必须守住”。在政治家、企业家及工会的推动下,日本政府1999年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这一法规认为,“制造”(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是支持日本的基础。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年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生物、信息通信、机械、化学、能源、材料、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13个产业部门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其所需要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研制新材料和开发新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通过离子束、同步加速器辐射光、激光和电子束等手段,研究开发先进的半导体元器件加工制造技术;利用微型机械技术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等。其中,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被日本政府视为21世纪制造业的希望之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主角,被列为需要最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 欧洲制订“欧洲工业技术基础研究计划”(BBITE),1991—1994年期间计划投资7.48亿欧洲货币单位,资助材料、制造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2)开发先进制造技术,抢占制高点。

作为支撑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产业的基础,先进制造技术受到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日益关注,并被视为面向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和保证。国际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在各国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目标,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为争夺制造技术制高点以占据制造业有利竞争位置,发达国家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本国的技术基础、支撑条件及目标定位,选择若干具有前瞻性、牵动性和覆盖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开发先进制造技术。

为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1993年克林顿政府批准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列为1994年预算重点扶持的唯一科技领域,该项计划1994年度的预算为14亿美元,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内务部、环保局、宇航局、国家科学基金会、农业部等8个联邦政府机构介入,围绕三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①下一代“智能”制造系统;②为产品、工艺过程和整个企业的设计提供集成的工具;③制造基础设施工作,包括管理技术合理化及鼓励把这些技术广泛用于实际生产的方案和机制。

自美国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以来,智能制造系统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被视为21世纪的制造技术和尖端科学,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最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当属日本1991年1月发起的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计划,它是迄今为止已启动的制造领域内大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该计划旨在组合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途径,开发下一代标准化技术,适应制造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该智能制造系统分为三个层次:①将各国独自开发的制造技术(主要是产品设计和产品加工装配技术)体系化和完整化;②将现有技术及未来要开发的技术(主要是物流管理技术和制造信息数据的压缩、传送及存储技术)标准化;③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性能制造系统技术(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技术与机械加工、设计、装备及制造过程相关技术及包括前面两者在内的整个制造系统构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有许多国家参加了这一计划,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希腊、爱尔兰、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包括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和瑞士)等。

3)制订实施“重大专项计划”,产学研官联合攻关。

为抢占高科技制高点增加产业竞争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以“专项计划”的方式推动关键技术的攻关。“专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对产业发展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部门牵头负责,集中优势,目标明确,产学研联合攻关。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夺回被日本抢走的世界汽车霸主地位,政府出面组织了著名的“2mm工程”,集中了全国汽车界的精英进行攻关,几年时间就又取代日本重登霸主地位。1993年,美国启动了“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该计划是由美国政府牵头与3大汽车公司联合实施的一个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研究计划,同时它还接受了来自350家汽车供应商、大学以及一些商团的参与和支持。该计划的宗旨是力争在10年的时间里,通过研究和开发新一代汽车技术来增强美国总体经济的竞争力。从PNGV的技术和社会影响看,它都不亚于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它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确保美国汽车业在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出台了“制造2000”计划,该计划是由德国政府、企业界、科技界和工会组织共同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总共资助资金4.5亿马克。该计划的研究重点包括面向制造的信息技术,特别要研究通信技术,开发面向制造的高效的、可控的系统,促进制造业的现代化。

4)国家扶持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推动高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发达国家制造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领先的实质就是领先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了传统制造业。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直采取国家扶持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的有效措施,研究各种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制造业中。例如,美国建有8个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NCMS)、国家制造研究设计中心(ECR)、26个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1UCRC)、7个制造技术中心(MTC)等。此外,还由国家出资建立了新产品快速开发中心以及100多家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这些制造科学与技术中心形成了美国制造业的研发与应用体系,有力地保证了美国制造工程研究和制造产业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上。

5)制造业信息化,赢得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信息化普遍给予高度重视,制造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源部牵头组织制订了“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的五年计划(1994-1999年),每年投入1 500亿美元,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研究开发,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把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日本政府设立了一个专家小组,确定的重点研究课题包括:计算机设计、计算机模拟、最优化计算、数据库、计算机设计与数控机床、计算机验证以及把这些技术综合在一起的系统工具等。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日本经济产业省还设立了“尖端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把模具制作等各种优良而熟练的制造技术和技巧存储在数据库里,制作成专家系统软件,以保留传统技术。

欧共体制定了“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ESPRIT),在13个成员国向5 500名研究人员提供资助;把CIM中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列为五大重点项目之一,向CIM投资620万欧洲货币单位作为研究开发费用,抓好CIM的设计原理、工厂自动化所需先进微电子系统以及采用实时显示显像系统进行生产过程和管理的三大课题。 法国在其信息技术开发计划中把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一体化生产等列为7大项目中的2项。

制造业信息化提高了制造业竞争力,确立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使制造业日益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载体和巨大推动力。

6)研究和应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

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对现代制造模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在制造业中得以发展和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人提出的精益思维(LT)、敏捷制造(AM)、知识网络化企业(KNE)和网络联盟企业,日本人提出的全能制造系统(HMS),德国人尝试的改变工业组织结构的分形企业(FC)等。这些现代制造模式的研究和示范,使制造业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及网络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这些现代制造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带动了制造业的整体变革,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现代制造模式都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技术、组织、人员三大资源的高度有机集成、优化和协同,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3.结论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竞争条件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缩短在该领域内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制造能力的经济强国。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