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实现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依然凯歌高奏,增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许多专家的预言。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挑战和商机。
产销增幅超出预测
从对行业内11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截止到6月底,起重机销量达4934台,各项产品销售收入达23.7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2%和66%。
有关专家分析,受非典疫情影响,今年国内经济将呈“U”型增长。也就是说,随着非典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全年增速仍将达到8%左右。同时,随着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大型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宏观经济环境对工程起重机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全行业全年产销规模有望大幅度超出年初许多业内人士6000台或者7000台的预测。
徐重风光无人能及
上半年,工程起重机行业11家企业中,仅两家企业产销量呈负增长,徐重、浦沅、长起和泰起4家企业的销量增幅和销售收入增幅均在60%以上。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去年的行业“龙头”徐重,前6个月的销量增幅、销售收入增幅和市场占有率增幅三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列行业首位,分别为79.57%、94.08%和10.75%。徐重的产销量、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行业第一,去年的基数已非常大,今年能再次摘取三项指标增幅的行业桂冠实属不易。
中大吨位增势迅猛
近几年,国内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的市场开始启动。2000年以来,50吨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从1.9%、3.1%、3.9%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22%,年均增幅均在94%以上。与此同时,8吨和12吨小吨位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以8吨产品为例,2000年份额为39.2%,2001年为32.9%,2002年为23.2%,2003年上半年为20.04%,3年多的时间里市场份额已经萎缩了一半。今年上半年,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继续充当市场扩充的急先锋,20吨以上产品均实现了80%以上的增长。
面对这种趋势,各企业也纷纷加快了经营战略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 徐重上半年16吨以上产品销量均实现了85%以上的增长,整体增幅大大高于行业增长速度。同时,徐重、浦沅等行业内主要企业上半年还销售65吨以上产品12台,虽然仅占0.24%的市场份额,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大吨位汽车起重机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
小吨位产品份额的减少和中大吨位产品的迅速崛起,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市场的细分化。虽然32吨以上所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之和仍然小于8吨或者12吨一个产品的份额,但已经启动的中大吨位产品市场以及其越来越快的发展步伐表明,工程起重机行业市场细分化的程度正在升级。这种变化也必将给整个行业运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为各企业所面临的不再仅仅是扩能增量,还有如何适应更加广泛的市场需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系列化、多品种、大吨位的密集产品群,形成精益化的制造体系等等一系列挑战。
低价出口策略潜藏危机 和去年出口总量下降37.6%的“惨状”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形势足以让业内人士惊喜异常。面对非典疫情、美伊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仍实现出口1597台,出口额709.77万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8.01%和128.01%。这表明,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营销战略和多渠道出口的营销手段取得了成功。
但是,高达3298.35万美元的工程起重机进出口贸易逆差提醒我们不能太乐观。尽管上半年工程起重机量比进口量多出1046台,但进口额却为出口额的5.6倍。从行业数据分析,进出口产品平均价格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外工程起重机企业竞争力上的差距。
优异的性价比一直是国产工程起重机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但在当前国外企业加快进军中国市场步伐、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国内企业在加大低端市场拓展力度的同时,还必须立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紧跟国际工程起重机发展趋势,不断向高端市场迈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并最终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