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压大电机制造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始终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即使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合作设计、共同生产、联合试验、中外交流、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取得很大进步,然而在涉及绝缘技术方面,只能自行开发,国外是绝对保密的,电机绝缘毕竟属于心脏部位,约占发电机总价的25%以上,含金量最高国外规定可以供货全部定子绕组线或线棒,但是坚持不肯转让技术。三峡机组的国际招投标,也是如此,与国外比,我国的主要差距是绝缘性能和厚度。
为了提高性能和减薄厚度,首先必须提高绝缘的云母纸的厚度、定量、渗透性、拉伸强度等,提出了线棒的工艺和性能试验方法,开发成功了高云母含量的厚粉云母纸,其云母含量由过去的80%2m提高到160g/m2,厚度由0.05%增加到0.18mm.。在90年代由这种粉云母纸制成的F级环氧粉云母带,除了大幅度提高云母含量外,还采用了耐热的双马来酰亚胺结构,并加入几种新型促进剂,使树脂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大为增加,达到较高的机械强度、电气性能和较低的介质损耗,从而提高了耐电强度并减薄了主绝缘厚度。在1996年生产二滩水电站550MW机组时,主绝缘减薄到4.6mm,达到了加拿大GE公司的水平,最近制做的三峡水电站700MW机组时厚度也减薄到4.6mm(电压20KV级),达到了瑞士ABB公司的水平。其他性能,如耐压试验、电老化试验、冷却循环试验等取得的各种性能也都达到要求,而且是将国产的定子线圈送到国外进行试验评定的结果。
提高性能、减薄厚度的另一重大措施是改善矩形截面线棒四个角度部位的电场强度分布,这是70年代提高、80年代试验研究、90年代取得成效的老大难课题。调查结果表明,被击穿的线圈中约有95%发生在这种角部。试验证明,线棒导体四个直边(矩形截面时)的电场强度为3KV/mm时,其四个角部则高达6~9kv/mm,即场强不均匀度为2~3倍,充分证明了主绝缘单边厚度的较大余量。这种角部电场集中现象是由于导体几何形状突变造成的,如果是圆形电缆截面的导休,比如电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采用圆形电缆取代矩形线棒的超高压发电机可以不用变压器直接并网,国外已有多台投入商业运营。目前国内只能通过将导体角部圆角半径由0.2mm提高到2mm,可将角部最大场强降低到原来的80%,击穿电压水平可提高38%,电老化寿命可处长到原来的28倍。
转子匝间绝缘在50年代用硅,有机片云母带,60年代改用环氧酚醛玻璃布板加上醇酸片云母带和聚酯薄膜绕包,70年代为减小厚度开发并应用于NHN(聚芳纤维纸与聚酰亚胺薄膜复合材料)作垫条,并用聚酰亚胺薄腊绕包的结构,厚度由1mm减薄到0.8mm,耐热等级由B级提高到F级,80年代改用F级高强度环氧玻璃布板,厚度减到0.38mm,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对于过去的沥青胶片云母绝缘来说,现代的环氧粉云母绝缘比较硬脆,线棒与铁心槽内壁之间如果接触不良、有间隙、就会产生火花放电,特别是其间电位偏高时,导致绝缘的电离腐蚀和内腐蚀.为防止这种电晕现象,研制出几种固化型防晕结构,其中低电阻带厚度只有0.08mm,防晕效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用于二滩和三峡机组。最近几年又开发和应用了“一次成型防晕”新技术,将防晕层与主绝缘一起在压模上固化成型。它采用HF型低、中和高电阻值的防晕带,在加热模压过程中可以避免主绝缘胶与防晕带半导体胶的渗透、混合,从而保证了防晕层电阻值的稳定性,能保证在电压高达1.5Uun时没有电晕现象,达到了在2.75 Uun+6.5Kv(甚至在4 Uun)下一分钟耐压试验时不放电、不过热的高水平。应用这种新技术可提高防晕可靠性和减小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不断的探索,终于实现了我国在大电机绝缘系统的现代化。为三峡机组后续机组的国产化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对于今后的国内、国际招投标、市场竞争中取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