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35亿元的宝马轿车项目在这里落户;总投资28亿元的中顺汽车项目在这里动工;总投资16.7亿元的 E2发动机项目在这里奠基;一期投资7750万美元的科希芯片项目在这里建设。此外,环保型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东进药业项目3.8万吨帘线扩建项目、普利斯通年产100万套载重子午胎项目等,也都在这里相继铺开建设蓝图。同时,10个100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信息也从这里飞往世界。这里是沈阳。当2003年“ 项目年”的轮子托起沈阳迅跑之时,
沈阳工业创造了近10年来的最高增幅。“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工业的装备部”、“机床之乡”,这些称谓承载了沈阳昨天的光荣。今天,沈阳以建设中国装备制造基地的宏伟蓝图而赋予上述称谓以新的内涵。
试点城市:中国的选择。沈阳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建设起来的工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于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身上,装备工业门类齐全,成套配套能力强,产业基础雄厚。据沈阳市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装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43户,总资产690多亿元,均占全市的40%左右,职工30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0%;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市40%左右。这里曾诞生过几十个“中国第一”,“ 沈阳制造”叫响全国,如超高压输变电装备
400万千瓦产量占全国的40%,8000千伏安以上变压器占全国的53 %以上,高压开关占全国的46 %,而输变电设备年装机配套能力占全国总量的35%以上,防爆磁力起重器占全国的55%,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2 0%,而通用机械行业的鼓风机、气体压缩机和石化水泵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大型透平压缩机占国内总产量的8 0%。在沈阳55个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的77个主要产品中,有44种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方面居国内首位,有29 种产品列亚洲前5位,在18种产品列国际前10位。沈阳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四位。装备制造业积蓄的巨大能量使沈阳抢占了先机。2000年4月5日,在国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的激烈争夺中,沈阳力拔头筹。2001 年1月21日,机遇再次降临沈阳:沈阳获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项目”,这一项目也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再次选择了沈阳,而沈阳则义无反顾地扛起了“ 中国装备制造”的大旗,并以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制博会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
工业立市:“大模样”的布局。当我们重新审视沈阳工业新版图时就会发现,一个“大模样”的新型工业基地布局令人怦然心动。“大模样”是指已初步形成的区域性的三大支柱产业,即以铁西工业区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园区,以大东区、苏家屯区为主的汽车产业园区和以浑南新区为主的IT产业园区。一是汽车产业形成“2+1”格局。初步确定 在沈海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规划30平方公里用地,建设以华晨金杯、金杯通用等主机厂所在的东部整车产业集群;在南部副城规划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建设中顺———松辽汽车所在的南部整车产业群;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5.5平方公里,建设沈阳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2+1”的汽车产业格局。2005年,沈阳汽车产量将达到35万辆; 2010年,力争达到50万辆,汽车及相关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二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铁西工业区为主导。在铁西工业区54平方公里的 S形工业带中,以机械、机床、电气、铸造、汽车零部件、轻纺化工6个产业为主要载体,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约化。以机床、电力、通用、重矿四大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机器人、数字化设备、燃气轮机、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等5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要实现产值600 亿元;2010年,要达到1200亿元。三是IT产业以浑南新区为主导。在120 平方公里的浑南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先进制造技术(ATM)产业园、“863”软件产业园、先进材料(纳米)技术园。加快发展计算机、数字视听、通信和基础电子产品四大体系,构建以名牌企业为核心的沈阳信息制造产业群。
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产值要实现368亿元;2010年,达到800亿元。
除三大支柱产业外,沈阳还要构建发展飞机制造、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医疗器械及制药等八个优势产业。经过五年调整改造,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整体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工业基地将在沈阳横空出世。五年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要分别保持20%和14 %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000 亿元。工业兴,则沈阳兴,“工业立市”是沈阳面对历史与未来作出的抉择,是实现沈阳工业战略地位历史复兴的抉择。
搭建平台:与世界对话。如同选择“试点城市”一样,沈阳再次被中国选中。2002年8月30日~9月5 日,经国务院批准,首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举行。举办国际性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国际制博会落户沈阳,可以说是国家的一种政策导向,表明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信心和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也说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这同样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会获得“中国装备制造” 的代表资格。其重大
意义在于,制博会搭建了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为“沈阳制造”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届制博会共设置国际标准展位1638个,展览面积达4.8万平方米。共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瑞典、加拿大、丹麦、法国、台湾、香港等
24个国家和地区的609家企业参展,其中214家为境外企业,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东芝、三洋等18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参展企业395家,分别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基本荟萃了我国装备制
造业的骨干企业。首届制博会获得巨大成功,国内产品交易项目976 项,交易额22.3亿元人民币;进出口交易项目78项,成交额1.52亿美元;利用外资签约项目126项,总投资额
27.44亿美元,其中外资额24.78亿美元。沈阳在充满自信地把自己变成能够与世界对话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平台,从这个平台上发出的信息是:“沈阳是世界的沈阳,世界是沈阳的世界”。2002年,当沈阳机床以1.5万台机床和1500台数控机床的产销量登上全国第一的宝座;当沈阳鼓风机公司生产的70万吨/年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在上海金山石化投入运行;当沈阳重型集团生产的5000吨/日水泥立式磨机在安徽海螺集团试车成功;当沈阳水泵公司生产的世界最大的斜流泵在东深工程正式启动;当沈阳变压器公司提供的大型直流输电用换流变压器在三峡工程并网;当QD———128燃气轮机投入试运行……沈阳以新创造的“中国第一”再次向世界证明:沈阳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中国制造”的脊梁。值得浓墨重彩书上一笔的是,这一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值达到620亿元,比上年整整增加了100亿元。这表明老工业基地改造已经插上高新技术的翅膀。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已累计批准 外商投资企业7798家,其中有3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阳投资兴办了38 个项目,总投资达14亿美元,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显然,沈阳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强磁场”。而这一切构成了沈阳与世界对话的资本。
首届制博会的成功举办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制博会释放了沈阳工业压抑已久的能量和优势,是沈阳城市品牌的一次成功亮相。但专家也从成功中看到了差距。中国包括沈阳在内,还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跻身世界 500强,更缺乏世界知名的装备制造品牌。
虽然排名世界第四,但总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看来“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沈阳与世界对话还只是刚刚开始。老工业基地改造,全国看辽宁,辽宁看沈阳,这是专家的共识。而沈阳则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做出了回答:建设森林城市、治理各种污染、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实践指导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03 年至2010年调整改造与全面振兴规划;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使自己成为像上海对长三角、广州对珠三角那样的中心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之都”。
我们期待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