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外资品牌大举介入冲击我国叉车行业</font>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3-11-13 10:53   来源:新浪机电

叉车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专业工具,使得叉车行业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决定了叉车产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较长、发展历程较为复杂。加上近年来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带来的强烈冲

叉车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专业工具,使得叉车行业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决定了叉车产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较长、发展历程较为复杂。加上近年来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带来的强烈冲击,我国叉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和正在经历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外资品牌大举介入


冲击促进行业发展


国际叉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自50年代中后期第一台电动叉车和内燃叉车先后在辽宁诞生以来,只有40多年历史。


我国叉车行业在70年代初具规模,直到1993年,由于总体趋势上的供不应求,全行业都过着风平浪静、丰衣足食的日子,即使年产几十台的企业也有利可图。但是,1993年以后,伴随着外资品牌的介入以及部分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加强,这种状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本土叉车企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回。


外资品牌之所以能成功立足中国叉车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叉车用户多为具备一定实力的社会商业组织,用户整体购买力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年来数量与日俱增的外资企业,不仅叉车使用意识强,而且大多倾向于中高档产品,再加上叉车使用范围广泛,仓储等很多应用领域对叉车的排放、噪音等要求较高,因此中高档产品有相当的市场需求,所以数倍于本土产品价格的外资高档产品也能够找到足够的细分市场得以迅速发展,这是叉车行业明显区别装载机等其他工程机械的地方。自1993年以来,世界上各大工业车辆集团均先后在中国开办独资、合资企业,目前已达到10余家,他们以良好的质量和多样化的品种逐年增加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没有在中国办厂的国外厂家也均在中国积极发展代理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销售规模。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给本土叉车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1996~2000年之间表现比较明显,虽然这期间我国叉车市场始终保持稳定的需求,但本土企业整体状况一片低迷,有几家原来非常有名的企业相继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有的甚至倒下了。当然,外资介入给本土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技术进步机制创新


优势企业活力初现


面对外资品牌的入侵,本土企业背水一战,竞争意识得到了提高,竞争行为措施得到了扩展和强化,少数企业在技术和机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作为。近年来各企业纷纷加强了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尤其是2000年以来,优势企业特别注重了产品舒适性和外观造型设计,合力和杭叉相继推出新型换代产品,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扭转了90年代末以来本土产品在外资品牌冲击下的颓势。此外,杭叉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在2000年率先成功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几年来,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了行业最好水平,预计2003年叉车销量将达到1.2万台以上。这些都说明本土优势叉车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质。


购并整合优化资源


规模经营优势明显


在外资品牌的冲击和各优势企业竞相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安叉集团,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近年来还进行了多项购并和大规模技改,这些行为对完善内部配套体系,增强质量、成本的可控性,从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垄断了行业优质配套资源,培植了竞争优势。购并项目有:收购宝叉四厂、蚌埠液力机械厂、安庆车桥厂项目;技改项目有:冲焊型液力耦合器、特种叉车、传动装置、冲焊型液力变矩器、锻件、转向桥等技术改造项目。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使安叉获得了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外部配套资源,而且使安叉集团形成了在规模、水平方面领先于行业的制造体系。其中,收购宝叉四厂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安叉在西北市场的区位优势。目前安叉已成为行业配套最完善、自制率最高的企业,并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益。实际上,叉车和汽车产业相似,规模、效率导向特征特别明显,这一点在国外叉车制造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


另外,安叉集团通过“局部小合资促进整体大发展”策略的实施,从合作对象TCM那里获得了很多技术、管理方面的收益,这对安叉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行业格局明显分化


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在上述优势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叉车行业发展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少数企业蒸蒸日上,而绝大多数企业则每况愈下。在状况不佳的企业中,少数企业是由于自身的个别原因,而多数企业则是缘于众多国际强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而给行业带来强烈冲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整个产业结构质量的低下。


单就本土企业而言,统计数据显示,前3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41.2%提高到了2003年的86.1%,前5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57.5%提高到了2003年的91.8%,而其余近3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马太效应显现,行业格局明显分化。到目前为止,众多本土小企业均仍在咬牙坚持,但他们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上可以忽略,行业第一轮整合已接近尾声,留给小企业抉择的机会和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国叉车行业(国内企业)的整体现状隐约让人们感到了一丝苦涩,同时也让人们感到欣慰、看到了希望:行业领导者已基本形成,行业结构正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规模效益已在个别企业明显体现出来,行业整体赢利能力已完全恢复。


弱者出局趋势明显


寻求靠山极其困难


本土小企业已经被逼到墙角了,规模、成本、技术、质量、通路几项关键因素全部处于劣势,各自一直固守的当地市场也在大品牌的打压下几乎消失怠尽。和日用品不同的是,叉车的使用专业性强,用户普遍比较成熟,识别能力强。因此,随着大小企业产品各方面差距的拉大,一度曾鱼目混珠的小企业,即使是有着所谓“制度、成本优势”的私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在一步步缩小,出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但由于国营小企业较高的“制度退出壁垒”,多数仍将继续搅局,不过由于整体不足10%的份额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了。


当然,残酷的竞争会促使一些小企业主动要求名牌企业兼并它,以求在大型企业的庇护下生存、发展,但由于多数小企业和大企业间表现为更多的是重复特征,而缺乏具备整合价值的技术、产品、市场、渠道、生产资源等方面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因此小企业被收编的可能性小、数量少。只有少数几个具备技术、产品特长、资源优势、地利优势或处于大企业市场空白点的小企业才可能纳入强者的考虑范围,所以宝鸡的两个企业被先后收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他在东北、皖浙两地出现并购行为的可能性较高。总体来说,如果从简单的规模促效率的想法来看,领先企业更多的将会考虑独立发展。因此多数小企业最终将不得不退出。


目前,行业格局的发展已经初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同时,行业格局的诱变因素更加多样化,其中,左右行业格局变数的最主要因素可能还在于外资企业的动向,以及本土叉车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国内叉车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