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里,东北三省和长三角两个区域的政府逐步认识到南北协作的重要意义,开始用“有形的手”推动两地资源的流动,以期重塑南北经济纽带。
让“装备部”撑起长三角“软肋”
受人瞩目的上海磁悬浮列车是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在去年的轨道梁加工设备招标中,国外竞标者估计中国没有研制能力,开出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交货期也长达两年半。结果,沈阳机床集团仅以6400万元人民币就承接了这个“大活儿”,8个月就拿出了合格的产品。
就在去年,沈阳鼓风机厂为上海石化研制的70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装置试车成功,每年可为上海石化创利数亿元,打破了原先只能花大量外汇进口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认为,东北重工业化优势明显,有“共和国总装备部”之称;长三角轻工业发达,当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但装备工业、工业原材料资源是薄弱的“软肋”。因此,一南一北,一轻一重,在产业结构上能够形成互补。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于忱毅告诉记者,在我国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升级的带动下,以长三角等地区为主力市场,数控机床需求猛增,他们公司通过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研发新技术,转换企业机制,近年来全力抢占市场,企业销售收入3年间翻了3番。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祥荣说,缺乏原材料、高级技术人才是长三角的“软肋”,长三角所需要的设备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也是长三角的“软肋”。而东三省丰富的矿业资源、雄厚的设备制造业基础、产业工人资源等,可以策应长三角的发展。
近年来,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长三角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粮食基地不断外移。如今,长三角居民饭桌上的白米饭,更多的来自东北。浙江和黑龙江两省日前已就粮食购销协作达成了明确意向。
近年,长三角“技工荒”成了新的发展“瓶颈”,“皮衣之都”浙江海宁市因缺少技工,每天流失订单上百万美元,上海的高级技工也很匮乏,而东北的高级技工有相当一部分因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其中有些人已在长三角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有些高级技工甚至被长三角企业用飞机接了过去。
用“草根经济”催生
国企市场基因
东北的微观经济细胞是国有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产业结构单一,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加之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机制,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研究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东北有位国企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还没落实,直到今天连处理废旧设备、购买车辆都要层层上报审批。
而长三角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市场经济现象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草根经济”,其市场机制、企业管理机制灵活,外向程度高。用“草根经济”的机制活力催活东北“国企大树”,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有经济占较大比重的东北各省最近均作出发展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让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改造国企。
吉林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冬林认为,东北的国企其实不是包袱,表面上看冗员多、负债多、体制老化,但如果有新机制、新资本的注入,就会成为高起点发展的平台。目前,长三角等地的民间资本对外投资欲望非常强烈,如果创造适宜环境,将可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塑协作纽带势所必然
前不久,浙江省的一个经贸代表团北上黑土地,与黑龙江省就国企改造、农业开发、科技合作等进行商谈,一口气签下78亿多元的协作“大单”。
“在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长三角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两地将出现新形式的竞争与合作,竞争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合作也不是原有产业的简单同构。未来两地将有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发生———东北离不开长三角,长三角离不开东北。”辽宁大学教授林木西预言。(据新华社杭州12月14日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