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陆路、航空、水路交通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迈上新的台阶的关键时候,需要我们在审视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远景需求的适应性,全面认识我国高速公路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我国高速公路未来发展的方向。
促进国土均衡开发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高速公路由于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的突出优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1988年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到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拥有高速公路,有10个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辽宁省和山东省已实现了省会到地市全部由高速公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正在形成。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人们切身感受到高速公路带来的时间、空间观念的变化。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型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世纪之初,为加快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实现由“先富型”向“均衡型”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举措。西部大开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三年来,西棉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北油南运等经济工程陆续启动,大量物资通过近年来新建的高速公路源源不断地运抵目的地,作为高效率的运输大通道,高速公路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高速公路为依托,新兴的经济带和经济圈也正在逐步形成,经济点—经济带—经济圈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在高速公路发展的支撑下正在变为现实。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必须加快经济地域多元化,以实现一个地域分布较为平衡的经济体系。
1998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对保持我国GDP的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测算,公路建设每投资1亿元,可以最终创造大约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创造的公路建筑业就业岗位可达2000个。2002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累计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达9000亿元左右,创造就业岗位600万个,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约为0.3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高速公路,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区内外经济交流,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挑战,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浙、沪三个省市为了促进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确定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把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作为重点合作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以来,广东、江西两省开始全面启动经济合作,产业对接成为重点。由于广东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由物质积累向资金积累过渡的全新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进入新的调整期,将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和扩张,而投资成本低、生态环境良好的邻省江西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产业对接地。所以,当前各地应充分认识到建设高效交通体系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支持以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做法。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0%—9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以上,而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急需构筑城镇间高速交通网络,为发挥城镇集聚效应创造基础条件。最近,有研究报告指出,日益完善的快速交通骨架网使广东省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发展,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广东省的近80%、全国的9%。沿高速公路形成的经济带,推动了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