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岷江成都也喊渴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之称,《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可谓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但是现在,成都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已步入全国400个缺水城市行列。城市节水已迫在眉睫。
成都:水资源告急
虽然成都属于相对丰水区,但据有关水资源状况的最新评判标准显示成都的水资源状况并不那么乐观。目前,成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500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人均量的26.3%。城市自来水日生产量105万立方米,一到夏季,成都市三环路一带仍用水紧张。
专家分析,造成成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三: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岷江供水量减少,河流污染严重。成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夏季雨量集中,冬春雨量稀少,年降水的70%集中在每年6至8月;平原水量丰沛,丘陵山区水量缺乏;大型蓄水工程缺乏,难以调节径流蓄丰济枯,平衡水量。
作为成都供水主水源的岷江,因上游森林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蓄积功能减弱,水量明显减少。然而随着城市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和环境用水量的增加,到2005年,成都市区工业和生活水源规划约14.8亿立方米,需从岷江引水13.5亿立方米,占需水量的91.2%。但省水文资源勘测局调查却显示,由于近年来岷山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目前,岷江流经都江堰入水口的同期流量为80立方米/秒,比起20世纪80年代的流量已经减少3倍。据成都节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如今岷江年进水量仅有100亿立方米,已达到用水极限,正在兴建的紫坪铺也仅能将进水量最大限制调节到120亿立方米。水源紧缺是成都面临的最大问题。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以有机物为主的污染水,大量排入江河,几乎全成都的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部分河段甚至较为严重,成都市水源水质令人堪忧,已经影响到供水工程。据了解,成都全年排放5亿多立方米废污水,但经过一二级处理的只达到18.9%。因为一些河段水质达不到规划水质标准,受污染范围已从城区扩大到郊县,受污面积已由600平方公里增加到800平方公里。
节水:缓解供水不足
也许是成都人没有北方干旱地区居民对缺水的“直接感性认识”,相当一部分市民节水意识不强,刷牙洗脸之间的空档要关上水龙头、洗澡上肥皂时不要让水哗哗流这样的节水常识,不少市民即使知道也不在意。节水办公室负责人一再强调,社会节水意识尚待加强。成都市供水管网年久失修,居民使用符合节水标准器具的普及率只有2/3,用水设备跑、冒、滴、漏;城市早期房屋建筑中的卫生洁具很多是落后的老式产品,不仅耗水大、而且漏水严重———这些都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目前在成都市场上,大容量的抽水马桶及传统的用水器具和设备仍有销售。
据了解,成都居民生活日用水量约占城市日用水量的4成,如果每家每户每月能节约一立方米水,一个月就可以节约几十万立方米。因此,在树立全民节水意识的同时,实施节水工程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
四川大学水利系高教授指出,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缓解供水不足、减少污水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中水是指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且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可以作为坐便器的冲刷用水、公共绿化用水、公共景观用水和基础设施建设用水。
成都仅城市生活用水,每月就产生近600万吨生活废水,占主城区自来水总供水能力的30%;如果将这些废水全部处理成中水,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相当可观的。专家建议,今后在新建住宅的配套建设中,应强制性纳入中水设施建设;对已建成的工程项目,可进行改造,增加中水处理装置;加快并完善城市中水管网的建设;严格按照中水水质标准处理回用,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背景资料:
各国先进的节水方式
日本推广节水用具,通过生物处理法、膜处理法等方式处理废水;普及中水道;鼓励使用雨水;大力提高国民的节水意识。
美国对于不同类型用水,如室内用水、室外用水、商业公共区室内用水、工业区用水等,做出不同的节水规划。室内用水,确定用水量大的用户,实行革新措施,将室内给排水节流配件用于全体住宅用户。室外用水,通过有关政策、法规、公众教育和举报电话等措施,限制不必要的灌溉。
以色列所有的居民由公共供水系统服务,80%的污水将在污水处理厂接受处理,42%的污水在经过二次处理或三次处理后被重新用于灌溉。绘制全国的水资源图,并要求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将其作为重要参考,以避免对水资源构成危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