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厚利润吸引下,近年我国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等省国有、民营钢铁企业争先恐后扩大生产规模。与此相对应,钢铁工业的食粮--铁矿石则供不应求,价格飞涨。业内专家呼吁,应尽快采取应对措施,不要让铁矿石卡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脖子”。
中国冶金矿山协会提供的材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国产铁矿石生产规模始终保持在每年2.2亿-2.5亿吨,而在近些年,这个数字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个数量的铁矿石只能满足每年冶炼6500万-7000万吨生铁,加上废钢,也仅能生产1亿吨钢。然而,2002年我国产钢量已达到1.82亿吨,2003年预计将突破2亿吨,从而拉动铁矿石大量进口。实际上,近3年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2003年进口铁矿石将达1.4亿-1.5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矿石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我国钢产量将达2.2亿,需要进口铁矿石1.7亿-1.8亿吨。
鞍山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焦玉书说,目前国际矿山企业每年大约生产10亿吨铁矿石,在原料供应上与世界年产钢8亿多吨基本平衡,如果我国在未来二、三年内,每年进口矿石在原来基础上增加4000万-7000万吨,那么,国外厂商为适应我国需求,需要对现有矿山进行改建或扩建,同时需要开发新矿点,增加产能。更重要的是,世界铁矿石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供应商所属矿山企业以及铁路专用线和海港码头的生产能力目前已经饱和,要想增加铁路运输能力和海港装船能力,需要对现有设施进行改扩建或增加新设施,同时我国港口也需改建扩建,才能适应运输需求。另外,国际主要铁矿公司通过近年的兼并重组,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铁矿市场,出现“卖方垄断”现象,对铁矿石用户构成巨大威胁。去年,我国铁矿石用户已经发生有钱买不到矿的事情,即使将来能买到,在讨价还价时,买方也将处于十分不利局势。
有“全球吸铁王”之称的中国将被铁矿石“脖子”。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业内专家提出对策:--原冶金部副总长、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提出,应加大到境外投资掺股开发矿山的力度。目前我国企业到境外开矿的规模太小,在进口矿中所占比例只有21%左右。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应加大到境外开矿力度,逐步使境外开矿在进口矿中所占比重增加到50%。到境外合资掺股开矿,就可以在国外拥有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基地,确保我国钢铁工业顺利发展;--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副会长王一平说,由于各企业分散采购,目前我国进口矿价每吨高出日本3.5-4美元,各进口矿企业应尽快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独立对外的局面,实行统一谈判,联合采购。尽管国际铁矿石市场出现“卖方垄断”局面,但因为我国市场巨大,只在联合起来,仍有条件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另外,联合采购后还可以联合租船,运量增大后可以租用10万吨级以上运矿船,海运费比用5万吨级运矿船运矿平均每吨单程运费节省4美元以上,效益相当可观;--焦玉书还建议,我国应尽快建设能接纳10万吨级以上运矿船的深水码头,增加卸矿能力,尤其是在钢铁企业比较集中的北方地区,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国家应鼓励铁矿石企业自建船队运输矿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