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立健全治淮工程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在全力加快治淮工程进度的同时,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治淮重点工程已有1663个单元工程通过评定,合格率100%,其中1346个优良,优良率80.9%;已评定10个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其中6个优良,优良率60%。在建的9个项目未发生一起工程质量事故,也未发现重大质量隐患。
治淮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安徽。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其中涉及安徽的有14项,目前怀洪新河、包浍河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工程已完成,涡河治理、颍河治理和白莲崖水库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其余项目均在顺利实施。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1991年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定要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治淮任务,把治淮工程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廉政工程的目标,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治淮高潮,实现了治淮工程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治淮工作领导小组,由王金山省长任组长,沿淮各级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以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完善建设管理体系。组建了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配合淮委实施与安徽治淮相关重点工程,同时承担省直管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沿淮有关市、县也组建了项目法人,明确责任主体,负责实施本区域内的治淮工程建设。三是强化监督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制定了详细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进驻省水利厅现场办公,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根据去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省水利厅进一步细化治淮项目5年建设规划,在项目实施安排、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了具体安排。在前期工作上,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个阶段的前期工作,保证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全面开放设计市场,整合本省设计力量,保证了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实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虚报、截留或挪用建设资金,确保投资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高质量的治淮工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