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10.3万人,一直是市场抢手货的商学院毕业生,在此严峻形势下却被“职业规划”拖了“后腿”。6月12日,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借院庆20周年举办了全国首次商学院职业发展高峰会议。哈佛、清华、北大、复旦等各知名院校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和企业、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商学院职业设计和发展之路。
职业规划拖“后腿”
“身边大多数同学自我发展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和工程专业研究生小许说,“由于定位不明确,选择单位时都是随大流。对投资银行或咨询业等一些起薪较高的行业,大家都蜂拥而至;而一些起薪较低的行业往往无人问津,其实这其中不乏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
商学院学生急需加强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各大知名商学院对此达成了共识。西安交大管理学院针对该院毕业生就业现状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希望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76.8%,只有2.9%的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工作;毕业生想去的企业中,合资企业和外企占到了55.1%。如此趋同的职业选择势必造成很多学生竞争同一岗位,而不管这个岗位是不是适合你。调查还显示,78.3%的学生将自己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期望值过高。
一些学生还反映,现在商学院的学生找实习单位非常困难,所以希望学校对学生多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有学生曾经在网上争取一个荷兰银行的实习名额,可简历一投进去就被弹出来,根本投不进去。还有一些好的外资投资银行,往往是几千人里选一个实习生。
大学四年“四步走”
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康力表示,目前商学院学生在就业方面碰到问题,大多不是专业学习造成的,而是学生的个人素质或再学习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他认为,学生往往将大量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其实对他们而言,学习如何为自己设计一条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更为迫切和实用。
康力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概括为“测、定、做”三个字。“测”就是借助职业兴趣测试和性格测试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定”就是确定长期和短期目标,“做”就是根据目标采取行动。具体来说,大学四年要分四步走,在大一这个“试探期”,学生应多与学长,尤其是大四毕业生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另外还要多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做好资料收集。在大二这个“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清楚未来要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长时间从事和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大三为“冲刺期”,学生应将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公司信息、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希望出国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咨询系列活动。而大四就要准备参加各类招聘会,通过预习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
校友资源亟待整合
整合校友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料储备系统,这对商学院来说至关重要。上海交大聘请了40位卓有成就的企业家、经理人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导航。职业导师要担任MBA招生面试官,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出席学生的论文答辩,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推荐就业和实习机会。每位职业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带2——3名优秀在校生,担任职业导师的物流集团(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敏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让学生到“好八连”军训一周。
与会的一些学生建议,能否将校友数据库建设得更加完备一些,让学生通过数据库可以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轨迹,如他们开始时在什么单位工作的,中间跳槽过几次,是怎样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
学生认为,建立校友资源数据库并不一定是让校友推荐就业岗位,其实从他们的身上借鉴到有价值的东西更有意义。面对学生要求整合校友资源的呼声,某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商学院负责职业发展工作的老师总共只有2名,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对我们而言确实有难度,请给我们时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