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现在居然有人要打大桥的主意!”提起南京长江大桥,当年参加过大桥建设的老桥工高宜懋先生,在记者面前,竟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忍不住失声痛哭。
高宜懋老人今年58岁,原为大桥二处机修厂职工。他说,在他的印象中,长江大桥虽然是从1959年开工,但是在1960年—1962年停工3年。他记得,当时在做桥墩基础时,先用钢板桩从水面往下打到江底,硬是用环环紧密相扣的钢板桩围成一个不透水的围堰。他们使用的是75吨的吊机,这在当时是国内唯一一台大吊机,而每吊一根钢板桩差不多要半天时间。然后用高压泵将围堰中的水抽掉,在围堰中间搭建施工平台,再在江底打很多管桩,每根管桩都要打到地下70米左右,直到接触到岩层为止。在数不清的管桩上面再浇筑基础座,每个基础座都有好几个篮球场大,厚度在2米左右。在这基础座上再浇筑桥墩,桥墩最下面的横截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高先生说,当时南京还是实行军事管制,才20岁的他当时是见习排长。大桥工地上要求非常严,上桥要上桥证,而领上桥证必须通过政审,还要求历史清白,或者是党团员干部。记得当时5号桥墩遇险,围堰围不起来,他作为当时的青年突击队长,直接参加抢险。不少工人在上面三天三夜不下火线。那时的人思想都比较纯洁,尽管条件不好,但是没有一个偷懒。那时是全国支持大桥建设,大桥使用的水泥、钢筋、砂石等都是国内最好的。他清楚地记得,为了赶工期,当时大桥人行道上使用的是800号水泥。
在他的印象中,当时建造大桥造价7亿元,相当于当时国内每个人贡献了1元钱,非常有意义。大桥使用的“米”字钢梁是由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制造的,运来时是散装的,在现场用铆钉拼装,铆钉全部在现场烧制成红红的,然后手工传递,迅速铆接上去,铆钉和钢梁之间不得有一丝缝隙。他记得,大桥上的铁轨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无缝重轨。
高先生告诉记者,在大桥建好之前,不允许照相,在大桥建好后,他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还有一张纪念卡。当时他和伙伴们在大桥旁边还合影留念,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本“红宝书”。有一年,金日成来参观大桥,当时是周总理陪同前来。他和周总理、金日成的距离只有1米远,总理衣着普通,但是很有精神。他当时那个激动啊!
高宜懋说,大桥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他在大桥上工作了13年。听说有人要改造大桥,他真是很伤心。说着,高先生居然忍不住失声痛哭:“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这大桥寄托着一代人的纯真感情,千万不能轻易改造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