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用毛泽东主席这句诗描绘南京长江大桥气势之雄伟、发挥的巨大作用再合适不过。南京长江大桥是1968年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它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数领略其雄姿的人都曾赞叹不已。但大桥今日的境况却令人担忧。
据媒体报道,由于年久失修,公路车流量超过其设计标准5至6倍,列车编组比设计通行量翻了几翻。南京长江大桥早已不堪重负,引桥梁体横向振幅多年前就已超过设计限制,两孔钢梁支座也因严重变形被更换。大桥表面的破坏程度更是惨不忍睹,昔日的雄姿已然不见,桥上一片破败景象。大桥两侧很多栏杆都已损坏,桥上随处可见从栏杆、桥体上掉落的水泥块,部分桥体内的钢筋都裸露出来。大桥南、北桥头左右几百米内多处栏杆已经断裂,被草草用铁丝捆住。桥上1000多个路灯座几乎无一幸免被车撞过,裂开的灯座露出拧成麻花的钢筋,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悲惨经历。桥上遍布着“到此一游”、“办证”之类的城市“牛皮癣”。当地媒体多次报道大桥“伤痕累累”的现状,不少人对此扼腕叹息。
既然大桥的惨状尽人皆知,为何有关部门不对它进行全面大修?
归根结底,还是体制这一“老大难”。目前大桥管理处隶属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财政每年给铁路部门拨款仅1000多万。包括南京车站、铁路、以及大桥的维护费都得从这笔钱出。真正能摊到大桥上的没多少。而大桥彻底修复预计将需2亿元。当然,铁路部门有自己的说法,它们认为公路桥主要是地方使用,维修不能全由铁路部门买单,当地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出钱。
可南京市却有另一翻解释。他们认为大桥管理权不在地方。既然不管理,自然“不清楚”大桥的问题。谈到为何不与铁路部门共同出资修理时,他们声称这样的情况并非南京独有。言下之意,南京政府不出钱“很正常”。
而1995年大桥北侧设立了收费站,开始收过桥费,按说也是一条筹资渠道。但江苏省财政厅相关人士介绍,收费站每年收费1.4亿,但收的主要是下关区到六合区公路的费用,大桥通行费仅占10%。收来的钱又由省交通厅分配。
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体制问题,导致各方相互扯皮,谁也不愿拿钱,谁也不抻头。尽管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桥整修的事年年提,可时至今日仍无动静。而且,资金还只是一方面,人员和技术同样有问题。大桥虽由铁路部门管,可公路他们是外行。每次公路养护都得花钱请地方相关单位来施工。越来越多的车辆,越来越频繁地为路面铺设柏油,资金的缺乏,使外行们精疲力竭。而大桥管理处自身也面临人员老化,人才跳槽,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
别看大桥破破烂烂,没人愿意出钱修,可用起它来却不含糊。大桥目前的车辆通行量早已超过设计要求数倍。当年大桥设计、施工的水准可见一般,也让如今的“豆腐渣工程”无地自容。而它所发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难以估量,绝对称得上交通的“命脉”。据预测,公路桥只要封闭10分钟,南京交通将瘫痪。封闭1小时,江苏全省交通陷入困境。铁路桥更不用说。南北大动脉少了这一段,会给华东地区的铁路运输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即使大修,是全封闭还是半封闭也是争论焦点。工期问题和巨大经济损失都是当地不能承受之“痛”。
三年前,大桥下游11公里处建成的长江二桥实际也是为给大桥减压。新桥虽然修得漂漂亮亮,但并没显出“减负”效果。原因是二桥不是国家投资,过桥费高了几倍,还有设备严格限制超载。大桥没这么多“麻烦”事,车流量仍然迅猛增涨。看来,没有主儿的孩子没人疼。
尽管现在南京长江大桥桥体本身还没大问题,但继续这种超负荷只毁不修,后果难料。今天大桥默默“哭泣”,明天正值“壮年”就可能“英年早逝”。一座为国家和地区各方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桥,居然落得如此下场。国家投资与地方、企业投资表现出的巨大差异也让人省悟。据专家透露,我国武汉、芜湖、九江等十余座公铁两用大桥在管理上都存在这样的体制缺陷。很多地方都在“小车不倒只管推”,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态拼命使用国家财产。用归用,一说掏钱维护就没人吱声了。倘若这样的现状不改变,体制顽疾不改革,今日南京长江大桥的破烂困境将在各地频频上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