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总成之一,作为整车的"心脏",其技术性能关乎整车性能,由此引申而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发动机企业在完成为国内整车企业配套的同时,对出口市场的关注也在逐渐加大;同样,出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及"全球配置"、"全球采购"等配置方式运行条件的日益成熟,发动机进口市场也逐渐成长起来。
一、2004年1~9月份车用发动机整机进出口市场数据纵览
进口市场
从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内车用发动机整机进口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态势,需求量在逐步扩大。从2004年前三季度的进口数据来看,个别月份有小幅下降,如2月、5月、8月、9月。4月份和7月份则有较大的需求增长,增长量分别较上月提高35%和30%。前三季度的单月进口量基本保持在3~6万台这个区间内。累计前三季度进口量,国内共进口发动机400439台。
从进口金额来看,前三季度的增减趋势与进口量相同。单月进口金额最高约为1.3亿美元(7月份),单月进口金额最低约为0.6亿美元(5月份)。1~8月份累计进口金额约7.2亿美元。9月份进口金额数据虽尚不完全,但根据进口量来估计,至少也在0.8亿美元以上。
从进口洲别来看,从亚洲国家进口的发动机数量和金额均占进口比例的最大份额。截止月末,从亚洲国家进口发动机累计235302台,总金额达3.5亿美元。1~8月份,按进口量计,其他进口地依次为欧洲(83496台)、大洋州(30342台)、拉丁美洲(10929台)、北美洲(7934台)和非洲(3台)。按进口金额计则稍有变化,依次为欧洲(2.8亿美元)、大洋州(0.4亿美元)、北美洲(0.38亿美元)、拉丁美洲(0.16亿美元)和非洲(773美元)。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从北美国家进口的发动机大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所配备的车型档次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对北美洲国家和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结算汇率和关税的不同所造成的。
从进口国家来看,1~8月份,进口量前五名的国家依次为日本、韩国、匈牙利、澳大利亚、西班牙,进口量分别为159531台、74104台、38581台、30342台、20217台;进口金额前五名依次为日本、匈牙利、韩国、德国、澳大利亚,进口金额分别为2.7亿美元、1.5亿美元、0.83亿美元、0.57亿美元、0.41亿美元。日韩两国在中国发动机进口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由此可印证日韩所生产的发动机因为技术先进、工艺精良且相对成本较低而具有良好的竞争实力,同时,也印证了整车市场中,日韩车系不断增加投资额度、扩大投资面,全力抢占中国市场的事实。
分柴、汽油来看,国内进口发动机中,汽油机进口量绝对多于柴油机进口量。1~8月份,全国累计进口汽油机340329台,总金额达5.8亿美元,其中1~3L汽油机占绝大多数,进口量达307448台,进口金额约5.5亿美元。进口汽油机最多的洲是亚洲,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但3L以上排量汽油机进口最多的国家是韩国。柴油机方面,1~8月份累计进口27077台,进口金额达1.5亿美元。柴油机进口最多的洲是亚洲,最多的国家是韩国。
出口市场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发动机出口量在经历2、3月份的低谷之后,4月份开始回升,之后一直保持在单月出口20万台左右。累计前三季度,国内共出口发动机1583400台。
出口金额方面的情况则不象出口量那样清晰明朗。前8个月的单月出口金额波动较多,其走势并不与出口量成正比,但平均每月出口金额在0.4亿美元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出口地和出口产品类别的不同。累计前8个月出口金额为3.2亿美元。
从出口洲来看,国内发动机出口量最多的是亚洲,1~8月份,向亚洲累计出口发动机1200175台。其他依次为:北美洲(89922台)、拉丁美洲(50950台)、非洲(35589台)、欧洲(10768台)、大洋州(260台)。出口金额最多的是北美洲,前8个月累计出口1.6亿美元,其他依次为:亚洲(1.44亿美元)、拉丁美洲(0.08亿美元)、非洲(0.05亿美元)、欧洲(150万美元)、大洋州(5万美元)。
从出口国家来看,1~8月份,累计出口量前五名的国家依次为伊朗(542414台)、越南(367315台)、印度尼西亚(128990台)、加拿大(88758台)、巴基斯坦(34820台);累计出口金额前五名的国家依次为加拿大(1.6亿美元)、伊朗(0.75亿美元)、越南(0.3亿美元)、印度尼西亚(0.14亿美元)、秘鲁(504万美元)。由此看来,我国发动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的汽车工业比较不发达国家。
从产品类型上来看,我国出口的发动机和进口一样,以汽油机为主,前8个月累计出口汽油机1385811台,累计金额达到3.16亿美元。但与进口情况不同的是,在前8个月出口的汽油机中,小排量汽油机(50mL<排量≤250mL=和大排量汽油机(排量>3000mL)在国外比较有市场,其出口量分别为126万台和8.9万台,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5亿和1.6亿,约占总金额的98%。柴油机产品,1~8月份累计出口1853台,累计金额307万美元。
二、国内发动机进出口市场特征分析
1、巨大的进出口贸易逆差
从2004年前三季度的发动机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的发动机进出口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量小,但进口金额多;出口量大,但出口金额少。粗略的估算一下,仅今年前八个月,发动机整机进出口直接贸易逆差就将近达到4亿美元,即进口金额超出了出口金额的一倍多,而前八个月的进口量还不到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悬殊的进出口比例的背后,是我国发动机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张和国内发动机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缓慢。
一方面,国内的车市在以每年几十个百分点的速度膨胀。尽管各种车型都在降价,但其配置没有下降,相反还在逐渐提高。市场越来越需要动力性好、经济性强的发动机来给整车配套。于是,各种中高档车型在国内发动机企业无法满足其配套需求的时候,谋求了进口途径--8个月、30多万台、5.5亿美元的1~3L汽油机进口量也就并不让人觉得很多、很贵了。毕竟,我们进口的是技术比较先进、工艺比较精良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国内发动机企业的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尽管我国已经在国际小排量发动机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着绝对优势,但是这也说明我们的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同时国内发动机企业还面临着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国向国际市场出口的发动机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低的那一种。所以,我国现在的发动机进出口市场是在进口高端产品,出口低端产品,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也在情理之中了。尽管这是"予人所求,取己所需",尽管这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所致,但是如何扭转这种贸易逆差,应该是我国发动机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2、进出口地相对集中
纵观我国的发动机进出口市场,可以发现,进口大多集中在日韩和欧美等国家,出口则大多集中在东南亚与中东国家。这一点,与我国的整车进出口市场基本相同。
日韩和欧美等国家的汽车企业多年来在中国投资巨大,投入的车型也多,其主要集中在轿车、MPV和SUV等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乘用车范围内。然而,国内发动机企业的产品在为这些车型配套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在中高档领域,大部分配套发动机依赖从国外原厂进口,这也就造成发动机进口地相对集中。
再说出口,东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一直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产品在这些国家比较容易打开市场。同时,这些国家大多工业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国内的发动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可以满足其需求。而日韩或者欧美等国家,排开其自身的研发生产实力不说,仅这些国家较高的排放要求就成为我国发动机闯荡欧美市场的极大难关。现在的状况是,国内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欧Ⅱ,北京走在全国前列,将从明年开始进入欧Ⅲ,但是国外的企业现在已经在开始考虑欧Ⅶ甚至欧Ⅹ的问题了。悬殊的比较下,我们的出口在一段时期内还很难打开新的局面。
3、进出口汽油机多,柴油机少
一直以来,在中国百姓的心目当中,柴油车的形象都停留在过去那种冒着黑烟、噪声巨大的印象中。尽管近些年来,世界柴油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突破--柴油机无论在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还是环保性能方面都比过去了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部分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越了汽油发动机--但是在我国,一来因为人们的主观印象根深蒂固,二来因为国家政策更新不够及时,各地对柴油车的限入条件仍然卡的比较严,柴油车乃至柴油发动机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仍旧偏少,尤其是在轿车市场上。
其次,国内的柴油油品质量参差不齐。油品质量是选择发动机的关键,国内油品质量低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在欧洲市场上畅销的柴油发动机拿到中国市场,对企业来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发动机出了问题还是小事,把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形象毁了才是大事。
综上所述,国内的发动机进出口市场,表面看来是市场之争,实则是技术之争。这里的技术并不仅仅指的是产品技术,还有经营管理技术--如何实现经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市场国际化将是国内发动机企业要思考的重中之重的问题。2004年,国内的整车企业已经开始"洗牌"了,发动机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上游行业,如果还依靠为传统的配套单位进行配套来赖以生存,那么我们的企业在未来将何去何从会很成问题。发动机进出口市场仅仅只是整个市场的一小部分,但从中发现的问题却是整个市场所共有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