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路漫漫
王建明在回忆海外上市时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决策:“如果没有股份制改造为玉柴聚集的发展资金,玉柴会与市场脱得太远,今后再抓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容易。”
玉柴没有辜负投资者的期望,“单是1992年到1995年,玉柴为股东创造的利润就超过了12亿元,已经完全实现了对他们的投资回报,当年投入2500万美元的股东,现在在玉柴手里收获的远远超过2亿美元。”王建明说道。
上市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资金,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问题之一就是中外文化的冲突碰撞。玉柴的股东都是金融资本股东,王建明说:“他们其中的管理者代表,不具备管理大工业的资质。”冲突由此而来,而且极为严重。
中外文化之争
关于这一点,王建明举了个例子:“玉柴的福特柴油机6112,如今在全国的客车行业覆盖率已经高达70%以上,排放完全可以稳定地达到欧Ⅲ标准,去年的销量超过4万台。这个产品,我们1992年从美国人手里买过来,1994年样机就下线,但是美国的发动机低速扭矩太小,而在中国被动停车是多之又多,由于不断地停车,不断地加速,那加速的时间就要快,所以低速扭矩一定要高,然后我们就和美国的研究机构联手做了改进,但是金融资本家们坐不住了。”
由于王建明在上市后还坚持继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投入,引起了外方股东的强烈反对,结果纽约上市公司罢免了王建明的董事长职务。
“他们擅自在纽约的报表上把6亿元的资产一下子就核销了,这一年就让玉柴股票在纽约的报表亏损4000万美元,荒唐之极。”谈到这次和外国股东的冲突,王建明记忆犹新而且情绪激动。“当时外国股东的方针第一就是不许花钱,第二就是裁员,弄得我们的产品开发搞了四五年'地下活动'。”
理念上的差异最后演化成冲突。“持有金股的股东带了一个所谓的咨询班子跑到玉柴,要把玉柴员工1992年以前的工龄全部中止,而且不准玉柴发展新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宣布无限期延期召开董事会,把他们的人全部从玉柴驱逐掉,告诉他们,第二天上午还不走的话,我们连车辆都不提供,这样他们走了,这是1999年发生的事情。”王建明说。
三个忠告
2001年,玉柴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发动机的产出达到74000台,2002年达到13万台,2003年达到17万台,2004年达到21万台。
王建明表示,玉柴和一些外国股东的较量还在继续,并且会有新的发展。
对于正在积极谋求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玉柴董事长王建明给了三个忠告。他说:"第一要积极争取;第二要认真磨合,中外文化的磨合是要认真主动推进的,不要惧怕;第三要脚踏实地,不忘行为规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