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国产装载机轰轰烈烈的价格协调工作,外资品牌挖掘机大规模的提价则显得过于平淡。
难怪一外资品牌挖掘机代理商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自己当初过于担心了,以为价格的上涨会引发一系列激烈的连锁反应,但除了少数的客户略有怨言外,销售进行的还算顺利。
他认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外资品牌挖掘机的“集体行动”,是客户鲜有流失的主要原因。
价格平均上浮2.5%
对于此次提升价格的原因,几大品牌挖掘机制造商无一例外地归结为原材料价格的居高不下。
沃尔沃亚太区市场公共关系和品牌总监蒋岚说,沃尔沃所有挖掘机的原材料都是从韩国一家钢铁厂采购的,因为如果从美国采购,一是量少,二是价高。所以从韩国拿足所有的货更合算。不过因为中国钢材进口需求猛升,韩国钢铁销售也纷纷吃紧,所以他们拿到的钢价也很高,自然就要在产品价格上做文章,以弥补一部分损失。
小松年初曾宣布在建筑和矿用设备业务领域将加大投资,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还将采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扩大销售量等措施来平衡钢价上涨和支出增加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收益率。
有此想法的并不止沃尔沃、小松两家,据了解,原大宇(现在的斗山)、日立、常州现代、小松、神钢、卡特彼勒、京城现代也都悄悄地提高了挖掘机的售价,以此来降低成本上涨的压力。涨价幅度在2%~3%不等。
小松北京代理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外资品牌的挖掘机提高售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小松涨价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次提价1.5万元,这次又涨了3万元。谈起涨价的起因,他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浮肯定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他也说不清楚。由于产品出厂价格提升了,所以他们的售价也自然会有所改变。
据他透露,日立某款机型的挖掘机不久前也将价格上调了5万元。为了核实此言是否属实,记者拨通了日立北京代理北京骏马诚信机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电话,他们介绍,目前的确对全系列的产品进行了调价,涨幅2万~7万元不等,虽然每次提价确实会流失一部分客户,但相信通过销售人员向客户讲清楚产品的性价比,购买者还是会理解的。
斗山代理商的回答则比较直爽,他认为公司刚经历过一场风波,此时提高产品售价会引发双重不利影响。但他认为,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其他品牌涨价的前提下,斗山不会跟钱过不去而放弃提高价格的机会。
提高价格只为追求合理利润?
“追求合理利润,回报社会”是斗山应对涨价的说词。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钢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可以预见,配套件行业在承受上、下游双重价格压力下,一批企业将会转盈为亏,部分企业可能转行,也有可能为了达到主机企业要求的低价格而不得不牺牲质量,以次充好。为了保证配套件的质量,保证配套企业的利润,这才是提高价格的根本原因。
尽管斗山的理由似乎更漂亮一些,但究其根源仍然是原材料价格上浮才使得企业不得不提高价格。
但另一个难以解释的事实是,由于挖掘机采用的材质以Q325(16Mn)板材最多,但近段时间,Q325(16Mn)板材的市场价格却已有回落态势。
来自柳钢的消息,柳钢已于7月19日在“2005年6月27日柳钢钢材价格表”基础上调整部分产品出厂价格,其中Q345(16Mn)价格普遍下调55~180元/吨不等,目前14~20mmQ325(16Mn)出厂指导价格为4440元/吨,下调幅度在1.2%~4.1%。
如此一来,仅以原材料上涨作为众多外资品牌挖掘机价格上涨的理由难免有些牵强。
况且挖掘机行业存在暴利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秘书长陈正利介绍,成本50万元的日本进口二手挖掘机在国内卖80多万元,投资挖掘机生产一年就可收回成本。当然,去年利润率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原材料涨价和外资企业的工资福利在提高。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品牌之所以提高挖掘机的销售价格,原材料涨价只是外表的原因,更深层次原因还是商家趋利的本质决定的。
“市场占有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保证合适的利润。”这是不少外资品牌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共识。他们认为,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可以按照薄利多销的理念来卖东西,但若是遇到市场不景气,每台产品的利润就要稍微高一些才行。
拥有90%的市场占有率,再加上中国挖掘机用户对外资品牌的忠诚度,是此次挖掘机全面上涨得以实现的内在原因。
根据格林市场研究室对中国挖掘机用户的调查,目前只购买过本土品牌挖掘机的用户仅占总数的3.2%,虽然既购买外资品牌也选择本土品牌的用户占到了64.5%,但他们购买本土品牌挖掘机的数量占购买总量的平均比重仅为11.8%。
挖掘机用户北京市恒锋市政工程公司的王建友认为,虽然购买外资品牌新机的价格较高,但故障率也低,日常维修的成本也低,比较省心。此外二手机还很抢手,可以卖个不错的价格。所以如果有实力还是采购世界知名品牌合算。
业内人士分析,本土品牌挖掘机相对外资品牌而言,优势主要表现为价格和销售渠道这些“环境优势”,但与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的领先水平相比,仅凭“环境优势”显然不足以在竞争中取胜。而这些也正是外资品牌提高价格,追求“合理利润”的信心所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