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诸暨市西泌湖水利会的大院里,来自浙江省各县(市、区)以上的“水官”们饶有兴致地听着介绍、看着墙上的宣传图片并向诸暨市的“水官”们问询关于“水利会”建设管理的各种情况。这是浙江省水利厅“双千万一体系”建设现场会的一个参观现场。
为谋求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效益、长期发挥水利工程的机制,浙江省最近一个时期对该省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得到的面目情况是:全省的1388个乡镇、34411个行政村共有20余万处由乡镇、村集体所有的蓄、引、提、灌、排、防、饮等小型水利工程。长期以来,农民群众是建设和投入主体,但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观念,使工程产权不明晰,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利以后,这些工程大多存在责、权、利分离,建、管、用脱节的弊端,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成为普遍的突出问题。受益区群众没能把这些工程当作自己的工程加以维护,村级工程几乎处于失管状态。由此,类似于山塘水库出险、堤防坍塌、河道流程、渠道渗漏、泵站和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用浙江省农水总站蒋屏的话来说,即是:农民群众局限在工程建设的主体,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
这些问题引起浙江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浙江省分管水利工程的副省长茅临生多次就这项工作开展调查,去年6月以来对水利厅的批示中有4次是就这个问题作出的,他指示水利厅要拿出解决办法。
浙江省水利厅在调查研究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省开展“万村水利和谐自主体系建设”的设想。其工作思路是: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来抓,作为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来实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使唤该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形成民主和谐、自主有序的建管体系。
据浙江省水利厅调查,目前该省已发现的农村自主管理的典型模式有三种: 一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社会物业化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小型公益设施物业化管理,如不少地方开展的河道保洁队伍便是这一模式的雏形。二是民间协会式管理,即由受益区范围内的村民组成民间协会,直辖市和承担农村小型公益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这次现场会安排参观的就是这一模式。诸暨市的水利会在明朝时期就有了这种民间管理组织防汛抢险、管理水利设施的雏形,经过民国时期大发展的“水利公会”过渡到了现在的“水利会”形式,这使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都有了一个农民自主推举自主管理的组织,这也是诸暨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全省前例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三是民营股份化管理,将农户出资投劳拆成股份投入,组建经济实体参照民营企已业模式管理,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了一些实践。
浙江省水利厅决定在全省稳步开展万村水利和谐自主体系的建设。在目前推出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分类指导意见,要把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面上水利工程专项资金的安排、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的支持与这个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扶持培育试点,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推广,努力使农村水利走向建设和谐、管理自主、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