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利用不成反被利用 跨国公司有隙可乘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11-18 15:28   来源:中国工业报

嘉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路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张承耀

嘉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路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张承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文宗瑜A 一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实践中,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了?路风:一般来讲目的有两个:弥补经济发展的资本不足;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讲还有第三个目的,即通过吸引企业在本地落户而创造税收和就业,繁荣当地的经济。就中国而言,资本不足早已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一般都把引进技术和管理作为引进外资的主要理由。张承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利用外资”。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刚接触外面的世界,与人家直接竞争没有把握,因此采取“两头在外”的基本国策。所谓“两头在外”,主要是指资金、技术、管理从外面引进,在中国生产出产品后,销售到国外。这样,一方面可以规避上下游的国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人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张承耀: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引进技术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很好地兑现,却显示出对中国的种种不利:人家先是高价将机器、设备、技术卖给中国,再高价将原材料、人工卖给中国,最后再低价买走成品,然后到国际上卖高价。其结果,造成国内生产部分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这些我们的企业是控制不住的。十分明显,外资盯住的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入世使得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国内市场终于对外资开放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利用外资”演变成“被外资利用”的例子很多,其原因也很复杂。西北轴承公司与德国FAG公司的合资结果落得个“被外资利用”的可悲下场就是典型的个案。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利用外资”,实际上是“被外资利用”。因为,所谓的“利用外资”就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市场经济要平等互利,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政府的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不要混杂在一起。我们没有独立的企业,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合资。学费交了是否能够增长智慧,现在还难以下结论。B 中外企业合资外衣包裹下的目的是什么?文宗瑜:要正确的看待与评价合资,必须搞清楚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用意与目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跨国公司纷纷进行“生产销售混合型”模式向“技术与销售主导型”模式的转型,通过把生产环节剥离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跨国公司集中从事研发与销售,以垄断技术主导全球市场。而中国改革开放用各种优惠吸引外资的政策等,导致了许多跨国公司选择把转型后的生产基地落户到中国。路风:对于企业的合资目的,一般来讲是能力互补。即通过合资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所短缺的能力。合资的本质是一种由双方或多方利益主体基于当时当地的利益需要而组成的战略联盟,所以合资企业从来不会是一种稳定的组织。一旦合资中的任何一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合资的利益基础就动摇了。谁听说过合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合资各方能够确保从合资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案是: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速度。也就是说,如果合资中的一方能够先于对方掌握自己原来所缺的能力,就会在合资中处于优势和主动的地位。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呢?再简单不过:赚钱。向中国企业输出或转移技术是其目的吗?当然不是,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尽力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虽然有时为了进入市场而不得不做些让步。赚钱需要市场,而且要想赚越来越多的钱就必须控制市场,但进入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市场不是一件容易事。当中国政府规定不得独资时,合资是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惟一途径。随着中国政府对WTO承诺的实现,外资可以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开办独资企业。但是,无论是否存在政府的限制,外国企业往往都是首先通过合资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它们需要熟悉中国的市场和政治环境,而且需要掌握销售渠道等等。目前,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来达到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的目的。道理是一样的:从无到有设立独资企业成本很高,不仅高在设施的投资成本上,更昂贵的是发展出包括运营、管理和营销等等方面的能力。并购现成的中国企业,不仅可以立刻获得从生产到销售的现成资产和能力,而且可以消灭竞争对手(包括品牌),从而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张承耀:就西轴来说,主要的表现为外方控股。在合资企业中,德方控股51%,中方49%。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设备等投入。实际上,德方最初投资额只有3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还包括100万欧元的技术投资。中方6000多万元资产整体进入新公司,一半资产作为投资进入新公司,另一半资产则由合资公司购入。除了资产的处置外,人员、销售、商标等都对德方有利。张承耀:1996年西轴作为轴承行业企业第一股、宁夏第二股股票上市,二次配股、扩大生产规模、销售收入递增、账面利润递增使企业好像穿上高速旋转、虚假繁荣的“红舞鞋”,最后由于流通不畅、资金积压、利息负担沉重,不得不另觅蹊径。当时,哪家企业拼命争取股票上市不主要是为了“圈钱”呢?路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资的主要目的是引进技术和管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也是围绕这个目的。但在合资各方的利益、目标都存在矛盾的条件下,要保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一些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必须明确自己要合资的目标是什么。以为外资进来就一定带来技术是错误的,所以不明确自己要合资的具体目标就难以达到合资的目的,以“市场换技术”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可以。中国存在许多在并不需要合资的情况下而合资的情况,结果都不好。即使在需要合资的条件下,也要认清外资进来最多是带来了学习的机会,而利用这种机会学到技术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中国轿车工业合资了20年,而进行了合资的中国企业仍然无力开发新产品就证明了这一点。由此产生了第二个原则———在合资中必须保持自主性,就是要保持对技术学习及其过程的控制权。保证这种控制的关键是决不放弃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当然也就要求企业不能整体合资,这样才能保持技术学习的主体。第三个原则是中国政府应该支持和保护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通过种种手段增加中国企业的谈判力量。C 合资是否可以使中国企业形成技术能力?张承耀:合资没有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我们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国家也没有得到更多收益。因此,这是一场用企业的资产、职工、产品、市场换取官员政绩的交易。文宗瑜: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主要定位两点:合资公司是跨国公司控制的一个生产与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中国的土地税收优惠及工人工资低的优势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跨国公司没有为中国的合资企业输出技术的动机。路风:国际主流学术界的大量研究表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是困难的,而且成本高昂。原因在于,有效引进技术的关键并非是否存在技术知识的外部来源,而是技术接受方必须具有能够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技术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来发展这种能力。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的是,坚持自主研发是吸收和学习外国技术最有效的途径———这已经为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所证明。二战后,通过引进和学习外国技术而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而这两个国家都是在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条件下引进外国技术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意识到必须防止外资来控制本国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技术能力只能在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生成,并以企业为组织载体。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基本道理:外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也不会因为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甚至设研发机构就变成中国的技术能力。一个国家的技术能力只能储存在本国企业之中,所以本土企业才是本土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载体,才是中国进行技术学习的组织平台。D 为什么中国企业违反了市场竞争规律还要去合资?路风:看西北轴承的合资,就会发现这个案例存在两个缺陷:第一,放弃了对技术学习的控制权。从报道上看,为了合资,西北轴承让出了控股权和品牌。不仅如此,在外方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中方仍然退让,甚至在德方违反合资协议而对合资企业的任职和用工数量单方面采取行动时也忍气吞声。结果是毋庸置疑的,就是西北轴承失去了自己一块优良的业务,以及在这个业务领域中的资产和能力。第二个缺陷就是西北轴承的合资承担了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也就是说,政府短期政绩的利益压倒企业长期发展的利益,迫使企业不能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决策。十几年来,通过引进外资以实现GDP增长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绩指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许多地方的政府领导人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样做当然会对经济发展留下长期的损害,但政府领导人只要在短期内取得政绩就可以升官,留下的烂摊子是别人的事。更严重的是,在中央政府放松对行业的管理之后,地方政府争相引进外资成为一场互相竞争的运动,贱卖中国企业也成了引进外资的捷径。以当官的逻辑去取代经营企业的逻辑,最后当然是企业吃亏。张承耀:从西轴合资的过程来看,西轴及当地政府出现了委曲求全的现象。即:既然对方控股,就一切对对方有利,德方资金始终不能到位;录用合资公司员工时,中方不得参与;未被合资公司聘用人员全部给予了安置;合资公司录用人员不签订劳动合同两次罢工,中方协助德方做工作、与德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等等。如此委曲求全,就是由于宁夏政府的意见,要维护“招商大局”。另外,西轴与德国FAG公司合资从行业上讲是铁道部的原因,铁道部为了打破铁路轴承市场只有一家瑞典合资企业的局面,只允许国内再组建一家合资企业,西轴如不与FAG合资,就可能丧失机遇。那么,为什么铁道部只允许再设立一家而不是多家合资公司?假如没有这种毫无道理的规定,西轴是否一定会走上“逼良为娼”之路?E 外资企业合资的主要手段与战略路线是什么?路风:西北轴承的案例还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在一块优良业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资企业却始终亏损,并由此而最后变成外国独资企业?事实上,合资企业亏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亏损有种种原因,根据报道说西北轴承的亏损是外方的管理成本高昂。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为什么合资企业亏损的结局更多地是变成外国独资企业?从逻辑上讲,如果亏损反映了合资企业在经营上的缺陷,那为什么外国企业不但不撤资,反而把亏损的企业全盘接下?由于在合资后亏损的企业往往是在合资前赢利的企业或业务,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合资道路模式:赢利的中国企业—合资—亏损—变成外国独资企业。这样一个路径难道没有反映出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市场的战略吗?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支付造成在当地国家企业假亏损是一个在三四十年前就被注意到的现象。简单地讲,合资企业的亏损并不意味着外国母公司会有损失,因为可以通过供应虚高价格的核心元件、收取技术转让费和提成等手段赚钱。事实证明,合资企业亏损之时往往也就是外国母公司提出增资扩股之日。由于中国企业往往无力相应增资,于是外资比例上升,直至整个企业变成外国独资企业。面对这样多的案例事实,有谁敢否认让合资企业亏损不是外国企业的进入战略?张承耀:在西轴这个案例中,中方提出合资公司由西轴经营遭到德方拒绝,德方却任意解聘中方人员,高薪招聘其他管理人员。再加上德方控股主体变化,使得合资公司连续亏损。“为了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为了留住德国公司。”西轴将自己的49%股权出售给德方,换取2850万元人民币。就这样,6000多万元的资产卖了2000多万元。在这里,德方“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获得成功。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外方太不“仁义”,但是,站在对方角度看并无不合理,其路线合资控股—亏损—独资,非常精准。另一个方面是我们自己争上市、争引进资本、争担包袱。其结果,无非是让出了企业,留下了引进外资的政绩。F 合资变局中有哪些深层内涵?文宗瑜:从全国大多数合资公司的发展结果看,可以归纳为几点结论:1.在引进外资的合资中,中国企业基本上是被外资利用。原因在于,合资的合同条款不利于中方,导致了外资绝对主导合资企业。2.合资根本无法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中国的合资企业往往从事的是非核心部件的配套生产,无法学到技术。即使是从事核心部件生产,往往是外方技术人员及外方英、德、美、法及印、巴等国的雇员分布在核心技术岗位上。3.国家及地方没有得到税收增长的利益。因为,合资公司在享受完“三免两减”的税收优惠后,以关联结算如合资公司高价购买设备、低价向境外的公司供应产品等来控制合资公司不盈利或盈利很少。当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招商引资还是带来一定积极的效应,例如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出口、增加了GDP总量等。但是没有达到引进技术、争夺其他国家(地区)市场的目的。因此,招商引资应该实现从全面引进到有选择引进的转型,而且尽快取消各种优惠政策,实行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同等待遇。张承耀:德方公司所用的水、电和气都是由西轴提供的,上游产品全部是由西轴提供的,西轴让出了经营多年的品牌,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西轴不仅白白送出一块肥肉,而且得一直供养下去。企业为了“要有大局意识”,让出了优势产品,留下了包袱,使企业失去了绝好的发展机会。路风:最后我们要问,宁夏通过西北轴承的合资得到了什么?得到技术了吗?当然没有,因为连自己原有的产品都失去了。得到税收了吗?也没有,因为合资企业是亏损的。即使后来变成独资的企业能够贡献一些税收,但不仅外资企业的税率较低,而且西北轴承还因为失去一块重要的业务而减少了税收贡献。得到就业了吗?还是没有,反而必须背上被外资裁员的包袱。很遗憾,西北轴承合资的结局对于宁夏来说是一个净损失。西北轴承合资的教训是什么?就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必须坚持自主。开放是必要的,引进也是必要的。但被一些人混淆的事实是,如果不坚持自主,那么由开放所带来的潜在利益是无法实现的,而且还会丧失自己的核心利益。自从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政界、媒体和学术界的讨论中,中国、印度、俄罗斯、东欧、南非等等国家和地区经常被称为“新兴市场”。一些中国人也鹦鹉学舌地自称中国为新兴市场。但这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是这些国家的开放使西方的跨国公司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西方商学院近年来的一个讨论热点是跨国公司如何在“新兴市场”中赚钱。

成为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新兴市场”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要做的是成为一个百多年来无数中国志士仁人所梦寐以求的新兴工业国。成为这样一个新兴工业国,而不是他人的鱼肉,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就必须坚持自主。坚持了这个原则,合资、引进等等手段可以成为加快发展的工具。但放弃自主,开放就只能带来净损失。这就是西北轴承以及其他案例所证明的最大教训。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