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气报告·2005景气分析及2006发展展望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11-29 08:37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总体策划 谢伏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育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冯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

总体策划 谢伏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育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冯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采编中心主任助理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梁洁波、王剑、许伟、魏云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从2005年前三个季度行业总体运行看,促进和抑制行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行业经济总体运行处于高位,态势良好,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宏观调控带来的结构调整和外部经济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在逐步增加,从趋势看,经济趋稳回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主旋律。

与去年同期相比,效益景气处于较好及以上水平的行业所占比例为51.3%,效益差的行业所占比例23.1%,行业效益水平总体仍然乐观。从结构看,能源及原材料行业,部分机械制造业,以及有最终需求支撑的部分消费品制造业其效益景气处于较好状态。

从经济周期波动情况看,2006年将是一个敏感年,中国经济由第一波景气周期向第二波景气周期过渡,经济运行仍将呈稳中趋降的态势,产业间的梯次轮动也将继续显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重工业主导工业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05年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经济呈良性发展态势,投资、消费、出口、外资和工业增长均延续了2004年的高速发展态势,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但与2004年相比,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中长期贷款和工业生产、物价指数、信贷规模等各项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消费景气连续5个月下降;工业增长逐步趋于中长期通道,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趋稳趋降"成为这一阶段经济的主要旋律。从目前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这种平稳回落态势将会继续延续,并对全年的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自2001年起,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同过去20年相比,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持续。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经济总体上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依然强劲。从短期的角度审视,经济温和回落的同时,有利因素亦在逐步聚集,物价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利润水平仍然较高,瓶颈环节逐步缓解,经济结构发生着积极的调整,回升的力量在不断积蓄。

从经济周期波动情况看,2006年将是一个敏感年,中国经济由第一波景气周期向第二波景气周期过渡,经济运行仍将呈稳中趋降的态势,产业间的梯次轮动也将继续显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重工业主导工业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一、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产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需求保持强劲,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出口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主要产品产销量继续大幅上升,宏观调控效果显现,经济运行继续保持高位平稳回落,产业运行的结构不合理有了很大改善。一三产业的发展继续得到加强,与第二产业的增速差在减小,第二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去年高起点的基础上今年依然保持良好态势,但在运行过程产业链不同环节差距显著,同时也带来宏观结构失衡,市场供求矛盾加剧等问题。

1、当前产业形势概述

从2005年前三个季度行业总体运行看,促进和抑制行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行业经济总体运行处于高位,态势良好,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宏观调控带来的结构调整和外部经济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在逐步增加,从趋势看,经济趋稳回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主旋律。

当前行业运行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势头保持良好,重工业主导工业增长的格局依旧,重化工业的特征依旧明显。2005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440亿元,增长11.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50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3.4%,重工业仍是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保持高位,相对于2004年的高点,今年利润增幅和利润率下降不可避免。但企业盈利在整体上仍保持较高水平,并不无大幅度滑落。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8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1.96,比去年同期提高10.42点。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纺织业。

三是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行业走势分化明显,产业发展的传导与波及效应明显显现:

第一类是上一轮高增长的先导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已深度回落。

如汽车和橡胶工业,受房地产增速放慢影响而明显回落的建材工业,尤其是水泥制造业等,已经回落到较低水平,上轮主导产业中的家用电器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也出现消费的阶段性调整,低位稳定运行。

第二类行业是钢铁、建材和大部分机械装备制造等中游制造业正在回落。

以钢铁、建材、大部分机械设备、和部分化工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是典型的重化工业行业,周期性特征突出,而且对宏观调控反应敏感。对先导型行业的回落会作出较为迅速的反应,由于前期的高投资,前期的调控对其迅速扩张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面临产能相对过剩的阶段性压力,今年的增长和效益水平已比去年明显低了一个台阶,行业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总体正处于回落状态。

第三类行业是部分能源及原材料工业仍高位运行。

能源原材料行业一直是前期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产业,2005年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前三季度,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8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5.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9.2%。同时能源原材料行业的利润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7.8%、75.1%、44.9%、124.6%、78.5%。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投资的拉动支撑了行业需求仍保持较高增长,使得产能利用率继续提升,同时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表现出利润增长快于收入增长,利润率持续提升的特征。

第四类行业是与"瓶颈"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业仍处于上升周期。

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的大幅增长带动了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轴承、阀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等行业,由于需求的持续有力拉动,增长景气维持高位,效益景气持续上升,行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上升阶段。

2、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 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情况

与去年同期相比,2005年9月,86.8%的行业增长景气处于较好以上水平,行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处于好及很好的行业比例只占21%,且产品构成基本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大部分中游制造业和下游消费品行业相对平稳。从增长景气变化趋势看,增长景气下降及下降较快的行业比例占52.6%,而上升及上升较快的所占比例只有44.8%,可见大部分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景气都有所下降,其中,烟草行业、水泥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已下降到景气较低端,钢铁工业及有色金属工业虽然目前景气仍维持较高位置,但由于产能的扩张及下游消费拉动的减弱,增长景气也迅速下降。

与去年同期相比,效益景气处于较好及以上水平的行业所占比例为51.3%,效益差的行业所占比例23.1%,行业效益水平总体仍然乐观。从结构看,能源及原材料行业,部分机械制造业,以及有最终需求支撑的部分消费品制造业其效益景气处于较好状态。从行业的变化趋势看,过半以上的行业其效益景气处于下降及下降较快的状态,而上升及上升较快行业所占比例不到30%,可见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行业效益下滑,且相当大的一部分行业效益下滑较快,从行业分布看,受上游成本上升增加较快的影响,化学工业、石油加工业效益景气明显下降,在上游成本的增加,及宏观调控影响下需求的减弱使得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效益景气也明显下降。消费结构的阶段性调整也使得家电、通讯、电子等产业效益下滑。其中,石油加工业、印刷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已下滑到较差阶段。

目前,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同时处于好及很好状态的只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的增长和效益景气也仍维持在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支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高景气的主要是化肥制造与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的高景气,而有色工业受产能快速增加和需求增速减缓的影响,增长和效益景气已出现明显回落。

(2)跟踪的39个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库存率、应收账款比重、成本传导能力等指标变化

工业固定资产是工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固定资产净值及其变化反映了工业生产能力的实际规模和变化。流动资金则反映了企业短期生产活动的规模变动。所以,通过单位固定资产所承载的流动资金量,可以基本反映工业生产能力发挥的水平,或者说反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我们以工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余额,反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水平变化情况。

产成品是库存中的重要部分,产成品的比重如果长期维持在高位,说明销售不畅,产品面临相对过剩的危险,对行业和企业进一步成长不利,我们以累计产成品/当月销售收入,反映工业产成品中库存率的变化情况。

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行业资金回流状况,我们以应收账款比重的变化情况反映行业资金流动情况。

销售成本是行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在上游成本上升时,能否顺利地将成本传导出去,是衡量行业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以当月销售成本/当月销售收入的比值反映行业总体成本的传导能力。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工业企业总体产能利用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04年下半年,随着新增生产能力逐步投产,需求增长速度逐步回落,工业产能利用水平增长速度放缓,2004年底至2005年初产能利用水平有所下降, 但2005年3月以来,产能利用水平开始回升,目前总体利用水平仍呈上升趋势并处于高位,产能利用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工业行业库存率总体也稳步下降,并且目前处于较低位置。

从成本传导能力指标看,总体变化不大,但长期趋势上略有上升,大部分行业成本仍能较为顺畅的传导出去,但传导能力稍有减弱。我国国内要素价格长期维持较低水平,长期中要素价格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规律,由此带来的传导能力的下降,利润率水平的总体趋降也是行业运行的必然趋势,从当前来看,行业总体传导能力并无明显恶化的迹象,维持了缓步上升的走势。从应收账款比重的指标来看,自2002年以来,维持了回落的态势,2005年处于最低点,说明企业资金回收较为顺畅。

与去年同期相比,从具体行业看,各指标的相对变化情况。

从上面四个表格中可以看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产能利用水平上升的行业占69.1%,库存率下降的行业占82%,应收账款比重下降的行业占74.4%,但成本传导能力改善的行业占30.8%。可见,从指标判断,目前行业运行处于良好状态,大部分行业延续了前期的高增长。四个指标中有三个指标反映了行业运行总体较好,并且在去年行业各项指标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得到改善;而传导能力的普遍恶化说明成本增加带来的风险是系统性的,除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工业、塑料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具有较强定价能力和前阶段市场较缺乏的行业外,资源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在行业面得到普遍反映,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缓慢上升,但总体而言上升幅度不大,目前只是趋势的延续并无明显恶化的迹象。

(3)从行业增长景气、效益景气指标,结合其他四指标综合分析当前行业运行

从增长及效益景气指数来看:

处于较好及以上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耐火材料制品业、钢铁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工业、煤气生产供应业、橡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陶瓷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

目前较稳定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药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电力工业、饮料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含汽车)、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烟草行业、水泥制造业。

处于较差状态的行业有:石油加工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印刷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

结合四个指标综合考虑:

处于较高位运行的行业中,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钢铁工业其库存的迅速增加,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的压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库存率也有所上升,若需求的增长跟不上产能的扩张,其未来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陶瓷制品业应收账款比重大幅增加,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等也面临应收账款比重的提高。从成本传导能力指标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造业、钢铁工业等传导能力下降,利润空间可能会进一步减小。

二、2006年行业总体走势展望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2002年以来的经济长周期的上升期,消费结构由吃穿向住行方面的升级带动了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由此推动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投资加速也给我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种种有利因素的结合,奠定了我国本轮经济上升的长周期的基础。

在经济周期性发展过程中,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行业间的发展也必然表现出差异,经济上升阶段,汽车、电子通讯及房地产等先导型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设备、机械装备制造等中游制造业的兴起,并传导到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等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在经济周期性下降阶段,这样的产业间梯次轮流波动的波及传导规律也会同样表现,近年来的产业运行,正是这种规律的充分体现。

2006年是中国经济由第一波景气周期向第二波景气周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趋降的态势不会改变,产业间的梯次轮动规律也将继续显现。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下重工业主导工业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结构调整将更加合理。产业景气总体将平稳回落,不同行业将继续表现出不同差异:

第一、住房,汽车,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等前期深度回落的行业,正逐步走稳,并积蓄上行的动力。

产能的快速扩张和需求的阶段性放缓,使得2005年以来,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景气下降明显 ,但内在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的行业的需求依然强劲,在经历了前期的低迷以后,从图表上看,汽车行业已连续7个月效益景气保持正增长,其中轿车特别是经济型轿车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内外需求同时拉动下,2005年,1-9月份全国累计生产轿车211.3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在销售升温的带动下,生产商库存、经销商库存压力渐小,产能利用水平也有所回升,2006年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回升势头并带动汽车行业走出周期性谷底.电子工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也已经处于较低位置并趋于稳定,且目前的库存率已降低到较低的水平.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但中国正处于住宅业高速发展期, 调控影响下2006年房地产投资的结构将更趋合理,且随着价格的合理回归和前期降价预期下积压的需求的逐步释放,2006年可能有恢复性的增长。

第二、大部分中游投资品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的压力, 产能的释放和竞争的压力使得总体景气仍将下行,能源及原材料行业随着产能的增加和需求的减缓,景气也将逐步回落。

后向连锁效果较强的先导型产业的前期回落,必然带动中游投资品行业的相继回落,原材料价格的高位运行又进一步吞噬其利润空间。从景气看,建材工业较2004年已有深度回落,其中水泥制造业各项指标已在较低水平,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虽仍维持较高景气,但回落趋势明显,,金属制品业需求减弱,库存率上升,景气指数稳步回落趋势明显,机械制造业景气年初大幅下行后呈抛物线缓升,目前位于较为稳定的稳定区域,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内生性重化工业化阶段,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内在的带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大量增加的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支出也奠定了机械制造相对稳定的基础,从周期看,中游投资品处于周期的下降通道但总体幅度不会太深。

部分能源原材料景气目前依然保持高位,但总体景气稳中回落的趋势难以避免。

以煤炭、电力、石油、交通运输行业等能源行业及石化、化工、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为代表,前期带有明显"瓶颈"特征。自2004年,在供给"短缺"压力的推动下,这类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多数呈现景气持续回升的态势,产出、效益和价格水平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指数也一直维持在高位水平,这也是2005年经济总体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目前这些行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多数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下游行业发展的减速,加之瓶颈行业投资的大幅增加,瓶颈的制约将逐步缓解,部分以前的瓶颈甚至可能成为下一轮增长的过剩产业。能源原材料行业也将在高位趋稳,逐步构筑平缓的"抛物线"型景气周期顶部。

部分行业的走势已有所显现, 钢铁工业由于积压的大量产能,同时面临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其库存已明显增加,传导能力下降,效益景气已明显回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面临传导能力下降,库存增加的隐忧,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虽仍保持高位,但同比分别增长均有所回落。有色金属工业的景气已明显下行,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有所显现,景气稳中回落的趋势在所难免。

第三、与瓶颈行业相关的部分制造业,仍将处于上升周期。

瓶颈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与其相关的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轴承、阀门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等,增长景气快速上升或维持在高位,效益景气处于上升态势。随着瓶颈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这些行业仍将持续目前的发展态势,仍将处于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

第四、下游最终消费品和服务业,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的释放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了稳步增长的基调。

200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9月份5495亿元,同比增长12.7%,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21个月保持10%以上的增长态势,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收入预期的提高,消费增长的惯性也愈强,预计2006年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从效益景气看,2003下半年以来,最终消费品类行业景气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走势,各项指标都保持在稳定或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消费品和服务业仍将成为带动2006年平稳走势的重要力量,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纺织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除了受国内需求的影响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将成为影响其景气的重要内容,但高端轻工业制造中心的全球地位及无可比拟的国际比较成本优势和内需的增长决定了纺织服装业不会回落太深。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