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7日,力源液压关于定向增发事项的股东大会在贵阳市召开。
股东大会从上午9:00持续到中午12:00,公司大股东和董事会成员,几家基金、券商、承销商,济济一堂,全票通过了此次的定向增发方案。
力源液压3月31日发公告称:公司拟向在册股东及其他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数量不超过8000万股,不低于4000万股,最多募集资金约为33亿元。力源液压控股股东贵州金江航空液压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关联方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盖克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航投资有限公司不参与认购。本次发行也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仍为中国一航。
截至2007年12月31日,力源液压实际控制人中国一航合计控制公司74.99%的股份。按照发行上限8000万股测算,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公司的股份比例仍在51%以上,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而中国一航集团,已经明确将力源液压定位于中国一航重机业务的资产运作平台,实施定向增发,收购大股东贵航集团及中国一航集团旗下的部分资产。
发行价格取自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此次增发价格,最终定为27.34元。
两大产业平台雏形初具
这次定向增发拟募集的33亿资金,力源液压将主要用于投入21个项目:收购中国航空工业燃机动力(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项目;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设项目;采用辗轧技术生产大、重型燃气轮机涡轮盘和压气机盘锻件项目;收购江苏金河铸造股份公司100%股权项目;年产6.2万台套整体液压传动装置生产线建设项目;年增2万台高压柱塞式液压泵/马达生产线改造项目;民用飞机零部件及液压泵/马达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收购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有限公司100%股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而完成收购国航工业燃机动力(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项目后,该公司将被划入力源液压的业务板块,由燃机业务板块归口管理。
而力源液压此次进行的定向增发为能够成为中国一航专业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力源液压董事长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表示:“通过这次增发,中国一航和一航贵州集团内盈利能力强、颇具发展潜力的4块业务——燃气轮机、航空锻件、散热器、液压件将注入上市公司,为公司构建起‘整机装备制造’和‘与整机配套的核心基础件’两大产业平台。”
据悉,此次募集资金项目达产期从1年到4年不等,全部达产后可为公司新增33亿元销售收入和接近3亿元的净利润。
某券商分析师表示,注入资产为优质资产,预期会为公司扩大产能,增加盈利提供支持。公司的四大板块业务燃气轮机、航空锻件、散热器、液压件在完成资产注入后将在扩大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收购中国航空工业燃机动力有限公司,将会拓展产业链,打通下游,利用这个平台,公司将会整合一航集团重机资产,拓展新能源提供通道。而其他三个业务板块目前都面对需要扩大产能的困扰,此次增发方案的通过,注入的这些优质资产将会为公司扩大产能,有些板块将能达到成倍增长。
集资规模难达预期
2007年12月25日,力源液压完成了通过定向增发注入了中国一航旗下的重机业务相关基础产业的资产、企业股权以及整机成套企业股权等资产,公司主营业务从单一民用液压件制造转变为军民共用液压件、军民共用锻件、军民共用散热器和军民共用燃气轮机成套制造与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这四块业务之间有着紧密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已构筑成重机业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业绩在整合顺利的推力之下,增长迅速,2007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7亿元,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和42.69%。定向增发后极大地拓展业务领域,协同效应明显。公司军品、民品和外贸并立格局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公司定位于具有世界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基础产业平台。借助定向增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未来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紧装备制造资产的整合。持续整合重机资源将极大拓展公司发展空间。“面对当前市场规模和高增长前景,航空尖端技术支持下,力源液压四大板块业务正在向飞航空装备领域扩展。而四大板块产能受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这次的募集的资金主要是出于公司扩大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的需要。”券商分析师表示,被定位于中国一航重机业务的资产运作平台的力源液压,“通过这一次资产注入后,我们要注意到在一航和二航合并的大背景下,力源液压的整合将会面对更为纵深更为广阔的平台。”
但是,面对当前A股股指偏低的现状,券商分析师对力源液压定向增发拟募集资金的预期表示担忧,力源液压证券代表王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层面,已经考虑到了现在股指偏度,此刻定向增发很难达到预期的情况。”
力源液压表示通过这次定向增发,净资产将从现有的约1.77亿元增加到约7.22亿元;销售收入将从2006年年底的约1.46亿元增加到约10.86亿元,到2010年实现约40亿元。对这一预期,分析师表示:“公司层面过于保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