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告急!当四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天气、地理等原因,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进入汶川。只有绕道900公里,经甘孜州,沿青藏公路南线西行,经雅安跨二郎山,过泸定桥,沿大渡河北上青藏公路北线到达丹巴,从西线进入汶川。
这条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最为艰险的一条道路,却是当时救援汶川唯一的生命线。
然而,一个由企业组成的突击队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塌方、飞石冲击的恶劣环境下强行推进,连续4天,每天只吃一顿饭,睡觉不到2小时,最终抵达震中,为灾民送去了救命水。
这支进入汶川的第一支机械化救援队伍,就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公司。
早在地震发生当日,中联重科主动请缨,在第一时间深入震中地区,参与救灾。四川分公司在5个小时内回租了10台中联重科起重机,调集了20多名员工组成先遣队,按照统一调遣,奔赴北川重灾区,成为最早到达北川的机械化救援队。在北川中学的抢救中,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成为现场唯一的机械化救援装备。至19日,先遣队配合解放军救援队,连续奋战100多个小时,利用这些设备共营救出21名深埋在废墟中的师生。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还从总部调集了70多名技术员、机手、志愿者组成突击队,集结了29台起重机等大型救灾设备,5月13日下午5时直接奔赴救灾一线,日夜兼程,经过95小时不断突围,于5月17日下午3时30分抵达汶川。当时,汶川城郊受灾群众已经近6天喝不上干净水,仅靠有限的雨水艰难地等待救援。救援车队中4台洒水车、1台运水车装载的饮用水,成了受灾群众的救命水。从17日起,救援队的5台水车承担起保障汶川城郊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的重任。公司后续又组织了5台水车发往汶川。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共派出100多名员工参加一线的救灾工作,公司救灾总投入约3000万元。
四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积极抗震救灾,据科技部前期统计,已有7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超过9亿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