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应有充分认识和预评估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全球,国际经济萧条已明显表露出来。尽管各国政府不断出台金融救市政策,支持国家重点金融机构渡过难关,但资金链已极度紧张,一些大公司已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销售,全球消费水平开始低迷,国际贸易量减少和贸易格局趋向恶化,房地产业和汽车两大产业不断下滑,这必将影响到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对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受美国次贷危机牵连较小,国内金融机构资金链保持健康正常运转,国内大市场在扩大内需政策引导下,仍然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地增长发展态势,因此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冲击不大。对这种判断,我们既基本认同,也有异议。
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以上,2007年进出口总额已达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达8%,并继续以20%以上的增速发展,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已突破8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万多亿元),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经济大环境的支持。因此这次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影响。是否影响不大,不同产业在对于外贸依存度不同的情况下,影响程度大有区别,外贸依存度大的产业和产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已相当严重;由于对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测,今年以来,我国股市连续破位下挫,投资信心严重缺失,企业发展融资渠道滞塞,许多企业已经陷入极度困境,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面临退市。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不同产业群的冲击影响显现的程度和滞后期各有区别,例如家电行业、纺织与服装制鞋业,工艺品与手饰行业、造纸行业等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双重压力下,出口订单下滑,企业难以为生,举一个小例子,在居民区废品站收购旧报纸每公斤为1.80元,现在已降到0.80元,有的地方还不收购,因为有些造纸厂面临停产和倒闭,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最基层的老百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应及早作出预评估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配合国家出台宏观政策。
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外贸出口依存度也已达到27%,对不同类别的产品产生的冲击影响今年9、10月份也开始明显表露出来,下面对我国工程机械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
二、支撑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市场发展的四条腿已受到伤害
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得到高速发展,是因为支撑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的四条腿走得强劲有力。
第一条腿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以30%以上的增速发展,有力拉动内需,这方面按国家投资计划将基本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第二条腿是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占据小半壁江山,但是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始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总面积下降近20%,造成水泥、钢材等行业不景气,工程机械中的液压挖掘机、混凝土机械、建筑装修、电梯等产品遭到了冷遇,支撑市场的这条腿已受到伤害;
第三条腿是仓储物流装卸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一直支撑着工业搬运车辆和移动式汽车起重机等产品市场发展,产品销售额每年以30%以上增速发展,目前以内需拉动为主,仍然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条腿是出口增长每年以70%左右的增速发展,从2004年出口36亿美元到2008年预计达到136亿美元(截止2008年1-9月累计已达103亿美元),只用四年时间增长了100亿美元,占中国工程机械增长幅度中的41%份额。但自2008年9月份开始,出口订单急剧减少,出口市场已受到明显冲击,预计今后2~3年内中国工程机械出口发展必将受到制约,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操作难度越来越大。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冲击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007年工程机械全年销售额达2223亿元,比2006年增长37.17%,但是2008年1-9月统计分析比上年同期只增长25%,根据本年度9、10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外市场的影响,预计2008年全年比上年只增长22%左右,增幅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显然已经感到秋天的凉意。2007年工程机械出口额为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5%,2008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比出口仍然增长72.3%,但三季度同比增幅已下降到60.4%,预计到年底增幅下降到50%,比上年增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上述这些出口订单大部分是2006年下半年和2008年初发生的,所以在出口回款额方面并未明显表露。
但根据10月份发生的情况,一些重点出口企业例如柳工集团、徐工集团、小松山推、安徽叉车集团、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一批企业,出口订单开始大幅度减少,与上二个月相比较,平均下降40%左右,严重的下降60%。现在这些企业因出口受阻,库存加大,少数企业对工人不得不采取暂时放假措施,明显感到冬天的寒流已来临。从工程机械主要上市公司来分析,以往2007年三季度每股收益正是大幅增长之际,今年三季度末同比平均下降20%,降幅大的上市公司达47%。(其中柳工股份下降15%,中联重科下降24%,三一重工下降47%,山河智能下降24%,合力股份下降29%)
主要产品销售量2008年9月份开始与2007年同比增长率均有大幅度下降,见下表:
产品名称
2007年9月比2006年9月
销售量增长率(%)
2008年9月比2007年9月
销售量增长率(%)
2007年出口增长
占当年增长百分比(%)
液压挖掘机
41.40
17.70
3.63
推土机
20.90
8.00
126.96
装载机
56.10
23.3
43.82
74.20
15.10
54.27
叉车
35.10
5.70
45.00
汽车起重机
31.40
23.20
39.10
压路机
-
-
982.36
混凝土搅拌车
-
-
47.07
混凝土拖式泵
-
-
85.81
-
-
71.61
注:压路机、摊铺机、混凝土搅拌车与混凝土拖式泵上年当月无统计资料。
上述这些产品,本年度9月与上年同期比,销售量增长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从表中看出,这些产品2007年增长比例中出口增长起着重要拉动作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有一个滞后期,还没有明显反映出来,8、9两个月工程机械出口量仍然保持在每月13亿美元左右,今后几个月将逐步显现。
出口市场面影响大的地区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的重灾区,包括北美、澳大利亚、西欧、日本、韩国、印度等地。2008年我国工程机械对这些地区出口额将达到6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5%,据目前出口订单下降的幅度来初步分析,明年对这些地区的出口额预测要损失30亿美元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情况,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冲击影响与其他相关行业比较,不是重灾区,但影响程度不可忽视,从国家经济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企业都要进行认真的预评估,研究对策渡过难关。
四、对策与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影响虽然从现在统计数据上看,还没有明显反映出来,仍然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经过分析,2009~2010将逐步显现,成为工程机械行业近几年来发展比较困难的两年,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应对措施。
(一)扩大内需以弥补出口增长回落发展趋势
1.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拉动消费
房地产业不仅是工程机械销售主市场,它所辐射的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几乎占国民经济的近三分之一份额,所以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拉动工程机械市场,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消费。世界上引发经济危机不少都是因为房地产业的虚假推高和泡沫而引发的。房地产业发展主要操盘手在于政府,希望政府出台一些既要控制房价相对稳定,又能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现在房地产业建设重点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和二线城市转移,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和经验,来指导今后的发展,从而来拉动内需。
2.严格控制二手工程机械产品进口,加强监管措施,提高进口二手工程机械的税率
国际上由于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大量二手设备处理销往中国,中国又是工程机械需求的大市场,接纳容量大,例如液压挖掘机每年进口二手设备2万台左右,起重机、推土机、叉车等二手设备进口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监管措施非常必要,空出市场接纳国内产品销售,拉动内需。
3.海关及国家业务主管部门认真把关大型施工机械进口免税
近两年根据国家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政策,对发展大型施工机械所需进口关键零部件给予免税待遇,少数产品经过认证,在研发与小批生产阶段给予增值税返回和给用户首台财政补贴的政策,大大促进了国内大型施工机械的发展,因此建议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认证范围,加大国产化措施力度,减少进口。建议将进口设备差价部份尽量补贴到生产企业和用户,以提高制造企业与用户的双向积极性,发展大型施工机械。
4.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在国外的工程承包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把关,在招标时要优先采用国内生产工程机械产品。
(二)为避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销售风险,积极推进国际信用担保销售,保障和加快资金回笼。
(三)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路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对重点企业技术研发继续给予政府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的投资力度,提高产品技术水平,降低成本,使产品向节能降耗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稳定发展国际市场。
(四)支持企业在沿海出口基地的建设项目,便于扩大出口。同时对有条件在海外收购的企业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企业练好内功,防范兼并风险,做好认真评估。
(五)对产品技术先进、国内外市场份额较高的重点骨干企业,金融系统要优先确保这些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之际,也是行业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机,要支持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参与重组并购,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借此机会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六)适度提高技术先进、节能降耗,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退税率,以弥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七)宏观调控应加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并重点解决结构性矛盾,优化经济结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