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山体滑坡7人死灾难频发凸显监管缺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5月16日晚8时40分,家住甘肃省兰州市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4号楼的王师傅一家正在看电视。
约10分钟后,一声巨响,王师傅第一反应是“地震”了!“地震了,快跑!”王师傅的妻子打开窗户一看,外面漫天黄土。
万分紧急时刻,王师傅拽着妻子和女儿的手夺门而逃,在黄土中摸索着冲出大楼。几分钟后,伴随着巨响,小区楼房部分单元轰然坍塌。
王师傅第一反应误认为的“地震”,其实是一场严重的山体滑坡。
当晚,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发山体滑坡,约20000立方米土石从山坡上突然崩裂,砸向该小区4号楼五、六两个单元,32户居民的房屋被黄土摧毁,掩埋深度约7米。
据最新消息,这次山体滑坡共掩埋8人,其中1人获救,7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和兰州市紧急启动了兰州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成立应急抢救指挥部。
目前,消防、武警、公安等500多名救援人员,还在通过生命探测仪探测、搜救犬搜救、挖掘机作业等方法,积极搜寻被埋压人员。
专家踏勘发现,该滑坡区两侧及后壁一带受此次滑坡影响,出现了数条宽20厘米至30厘米的拉张裂缝,随时有可能再次滑坡。
目前,受灾群众已被妥善安置,国土部门正组织专家拿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之中。
九洲地区屡次发生山体滑坡
此次发生山体滑坡的九洲开发区石峡口一带,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危害很大的地质灾害,这里已成为兰州地质灾害的集中高发区。
2008年3月28日凌晨,九洲大道某小区后山发生山体滑坡事故,近千立方米陡峭的山体倾泻而下,将距离山根不到5米的小区4号楼3单元一二层掩埋,致1人死亡。
2007年9月17日上午,九洲大道石峡口的山体突然发生大面积滑坡,数万立方米的石土瞬间滑落,九洲大道被石土掩埋,交通中断,5万居民出行受阻。
今年4月,兰州市国土资源局首次发布了《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公报显示,兰州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4。”
据调查统计,兰州境内地质灾害隐患达863处,其中滑坡220处、崩塌110处,不稳定斜坡280处、泥石流沟236条、地面塌陷17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约55万人,受威胁财产达203亿元。
公报还分析了2008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结论认为主要因降水引发的灾害占59%,因人类工程活动(地面排水、绿化灌溉、农田灌溉)引发的占41%;就发生的地域来看,去年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以九洲为代表的兰州市南北两山山前区域。
预报网络不完善无法及时监测
就兰州市南北两山山前区域频频发生滑坡的原因,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隆起区的东北边缘,地质构造复杂、运动强烈,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由于沟谷狭窄,山体相对高差较大,在降水条件适宜时,松软的黄土层极易发生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据了解,近年来,兰州市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地质灾害,仅2007年就投入资金2000万元,但地质灾害治理仍不容乐观。本次发生滑坡的九洲石峡口,去年就被列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
有地质专家分析称,这主要是历史欠账太多,相关机构和人员都没有完全到位。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兰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兰州市有关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网络和信息系统尚不完善,无法准确、及时地监测地质灾害。
专家建议群策群防减少损失
专家称,兰州市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工作,从政府到老百姓都要有防灾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危险区实施整体搬迁。“地质灾害区群众以及所在地政府应积极行动,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做到群策群防,最大程度地防治地质灾害,减少损失。”
“群策群防、群专结合是治理地质灾害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协调不力或信息不畅,往往反应迟缓。”王得楷说。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了包括国土资源、财政、规划、建设、城管、交通、安监、水利、教育、园林、绿化、气象等10多个部门,可谓人多面广,系统性极强。
王得楷认为,要把各部门有序组织起来,关键要依靠政策、法治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各部门各司其职、多方联动、在统一的指挥协调下打出‘组合拳’,才是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