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形势,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在加剧。这集中表现在:一方面,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以钢铁为例,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这就意味着,2009年粗钢产能有可能超过7亿吨。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进一步加剧,大型锻件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倾向。以风电设备为例,风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2008年底已安装风电机组11638台,总装机容量1217万千瓦。近年来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产能过剩的态势已经开始出现。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我国工业的39个大类行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重点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的突出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产能过剩的危害性,至少体现了“四个不利于”——
一是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工业生产经营出现的困难,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内因,不少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张,以至于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势必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成一句空话。
二是不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产能过剩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势必使我们错失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三是不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总的来看,我国工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的问题比较严重。以多晶硅为例,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而产能过剩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势必使国内的环境保护不堪重负。
四是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准确把握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现状,就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淘汰缓慢,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至于我国工业的落后产能,究竟占总产能的多大比例?迄今为止,尽管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低端产品存在的庞大的落后产能,大大超过了高端产品的先进产能。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工业领域中,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产能过剩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产能过剩的危害性,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我国的产业分工固化在低端的产业链上,这无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国的钢产量刚刚突破1亿吨,产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位了。2005年我国的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时候,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文件,规定“十一五”期间,我国钢生产能力控制在4亿吨左右,拟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但是,2006年我国的钢产量就迅速突破了4亿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5亿多吨,已经超过美国4倍多。所以业内曾经有传言说,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钢铁产业的落后产能和淘汰政策一起成长,越淘汰产能越大。
为了不使这种奇怪的现象周而复始,必须充分认识到,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和全球资源配置特点,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在产业政策导向上辅之必要的调控措施。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结合”:一是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二是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四是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和实行问责制等诸多环节上形成合力:一方面,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特别是要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
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持产业政策导向,严格执行环境监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把握好调整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