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虽然近年来进步迅速,但是仍处于产业链下游。在遭到市场萎缩、投资放缓的打击后,中国是否能够站起来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强国,要成为强国还必须做出哪些努力?无疑,产业整合,技术升级是必修课。 以下为记者采访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实录。
据您观察,哪类的跨国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它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方式?
何曼青:金融危机影响到各行各业,但是程度不同。所以,很难说哪类跨国公司活了下来,只能说受影响的程度大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情况还是比金融行业好的。按类别来分,受影响大的是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和企业。据了解,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加大创新和战略性的研发项目。我国沿海经济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主要以出口为主,以外贸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港台企业受到影响较大,这类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比欧美企业低,而成本又比内地企业高,所以现在生存比较困难。站在行业角度分析,汽车、证券业、房地产、家电行业受影响较大。业绩有所下滑,但遭到灾难性的毁灭的主要是这些行业。与危机关联性不大的行业,如医药和食品受到的影响不大。
虽然跨国公司多少都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它们在中国的业务都没有大的动摇。其在华业务也没有太大萎缩和变化。
据我观察,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措施有9类:裁员;调节薪酬预算;缩减支出,控制运营成本;减少或撤回投资,关停海外工厂;兼并、重组、业务整合;企业间抱团合作,共同取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入;加大创新力度;寻求政府保护。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进行企业间的整合,以期出现中国的GE和西门子,您对此种整合有何看法?
何曼青:这种整合是必要的,也是恰逢其时的。中国各个行业的产业集散度较低,行业规模、实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整合范围应是广义的、多线程的,不仅企业间整合,也可以企业与学术机构整合,民营与国有、外资跨国公司整合,让大企业更大,小企业更专。
重组能推进大中小企业间协调合作,使得小企业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细分行业。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兼并重组在考虑大企业同时,应该考虑到大中小企业匹配,产业链、价值链整合,企业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等方面。产业链整合也是优化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也是企业资源升级,管理需要升级,软实力也需要提升。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重组,给与企业帮助,比如信息咨询,环境营造、政策资金支持、方向引导等。但是,兼并重组的主体还应该是企业,如果企业是被政府强拉硬拽的话,最后还会貌合神离。
很多企业希望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海外并购,您认为这是恰当的时机吗?海外并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何曼青:海外并购的机遇任何时候都有,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下可能会更多一点,每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企业资源重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的剧烈调整。所以,可以说危机带来了机会。可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很少。
大家都说抄底,到底什么才是底呢?首先,企业要做目标选择,绝不能因为便宜而买,企业必须清楚自己并购的目标是什么,是获取技术,获取资源,还是打开国际市场?其次,锁定目标企业后,并购企业要了解目标企业的信息,必须做全面尽职调查,中国企业上当的例子很多,一定要做好调查,不能单看价格。最后,如产业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等因素也很重要,有时这方面的整合比技术和资产的整合更难做。
您认为4万亿计划对有在华业务的跨国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曼青:因为4万亿主要针对国内,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暂时不大。当然,有水涨船高的作用,整体环境好,市场需求大了,企业的收益自然就高了。比如,4万亿中2.5万亿投入基础设施和灾后重建,因此对工程机械需求大量增加。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就从中受益颇多:危机前卡特彼勒每月销量600台,而危机后最低下降到5台,4万亿出台后又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杜邦在中国推出4万亿计划后,还专门成立项目组来跟踪4万亿投向。今年五月ABB在上海宣布,集团会保持对华投资节奏不变。但是,跨国公司在跟踪4万亿投向时也有困惑,感觉像盲人摸象,一片模糊。4万亿计划的投向信息应更明确一点,太过含糊的话其他资本就无法跟踪,不能很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根据调查,大部分跨国公司对中国业务比较看好,即使有些公司还在观望,但是基本都保持着对中国的信心。即使在中国投资有所减少或搁置,也只是放慢了脚步,对中国市场的根本决心没有动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