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建筑寿命只有30年”的说法被舆论关注,另一个建筑节能标准问题也成为行业焦点。
洲联集团五合国际副总裁卢求对记者表示,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标准都需要作出修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目前的单纯关注施工环节的碳减排工作,而是应该从设计环节入手,以建筑全寿命周期(70年或更长时间)来设计建筑碳减排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和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第六届绿色建筑大会上表示,过去只关注单体建筑是否达到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下一步要关注的是怎样进行区域性推动;过去单纯关注施工环节,应该转为关注从设计、施工、运行直至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之前单纯关注节能,应该转为全方位考量,即关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很多建筑都希望做成低碳建筑,但是低碳建筑标准缺乏的现状,成了障碍,而且出现了低碳建筑鱼龙混杂的情况。
卢求表示,中国应该加快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和设计标准制定步伐。日前,德国DGNB(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引入碳排放量的科学计算方法。
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对于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
全寿命周期计算碳排放总量的意义,在于能够纠正当前节能建筑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目前,有的节能建筑简单追求采用更多的新能源或者节能技术,而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和所能达到的综合效果。结果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的叠加和罗列,建造的“节能”建筑并不能达到真正节能和环保效果。
“在城市建筑上盲目推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技术,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受到许多限制,最终节能减排效果有限”,卢求称。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强调,要采取全寿命周期的分析方法,在设计、施工、运行,特别是拆除再利用方面都要使我们的建筑对环境的干扰达到最小,建筑寿命也应该从现在平均35年提高到100年。
政府部门与业界对于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制定提速的呼吁,背景是建筑节能对于实现“低碳社会”的意义。
据住建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20亿平方米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以及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16.7%。
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
因此,建筑节能近些年一直是政府主推的命题。武涌透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节能方面设定了两个阶段目标:第一个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最主要的是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能耗要实现节能50%。第二个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住宅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目标。
武涌表示,如果上述目标达成,中国建筑总能耗降低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英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
一边是节能形势紧迫,一边是评价标准欠缺。
据记者了解,“全寿命周期”这一概念在2006年6月1日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已早有体现。
据该标准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但是,在该《标准》中“全寿命周期”仅仅是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没有提供明确的计算方法作为衡量手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