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关闭了欧洲、加拿大、澳洲的16家工厂,这些产能将转向中国。”5月20日,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总裁拉尔斯·约瑟夫松(LarsJosefsson)说,“同样是在去年,本公司全球最大的装配中心在上海嘉定落成,到今年8月份,我还会再去嘉定,为新的研发中心揭幕。”
作为中瑞创新周的主题活动之一,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在北京举办了“未来采矿业”研讨会,拉尔斯是在研讨会期间表示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中国并不是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公司最大的市场。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0亿美元,而其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44亿元人民币(约6亿美元),排在美国、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德国之后。
但是,在传统国际市场负增长之际,来自中国的增长令人振奋。2008年,该公司在华销售额增长75%。2009年,这一数字刷新为92%。山特维克在中国所获得的不止于“正常运转”,而是难能可贵的“积极发展”。
拉尔斯说:“中国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其销售额在不断增加。”
在全球萧条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于是,山特维克加紧了在中国扩张的步伐。
2009年4月,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对全球进行了新的战略布局,中国、日本及韩国被规划为新的东亚区,而上海则成为东亚区的总部。
2009年5月,无锡工厂建成投产,为矿山机械广大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矿用截齿系统。
2009年7月,上海嘉定工厂二期也建成投产,规模是一期工厂的7倍。新工厂每年可向亚洲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矿山工程机械市场供应3000多台/套设备。
谈及上海的装配中心时,拉尔斯表示:“2005年我们在嘉定建了一个装配中心,但2006年产能已经饱和,因此考虑扩建计划,把原工厂产能提高了7倍,并搬迁到现在的地址。之所以选在上海,一是更贴近快速成长的中国客户,缩短交货时间;二是上海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对山特维克业务拓展方面也有保障。”
在2006年之前,该公司所有对华销售的产品都是进口的。但是快速增长的需求迫使山特维克尽快实现本土化。
“必须有75%~80%的产品在中国制造。”拉尔斯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为快速有效实现本土化,山特维克当务之急乃是马上建立起在华服务中心,同时加大从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工厂到中国工厂的技术转移力度,来实现中国买家降低能耗和提高自动化的市场目的。”
同时,拉尔斯强调,上海的工厂不是仅针对国内的,而是针对全球的。其45%的产能将用于供应国际市场。
在山特维克的战略图景当中,中国市场已经悄然由配角变为主角。
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在中国的高端产品市场上主要和外国公司竞争,但在中低端设备市场上面临的是和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目前的市场份额还不太高,这正是我们最希望改变的一个状况。”在采访中,拉尔斯表露了对中低端市场的野心。
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是全球最大的矿山设备供应商,去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326亿瑞典克朗,其中除建筑机械外,绝大部分是矿山机械。
作为全球领先的公司,山特维克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产品、服务和矿山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该公司全系列产品线包括钻孔和凿岩没备、凿岩钻具和系统、破碎和拆除没备、持续采矿和掘进设备、物料搬运和破碎筛分设备等,且大多拥有全球领先的生产工艺及产品技术。
问题在于,先进的不一定是适用的。在5月20日的“未来采矿业”研讨会上,有来自矿山行业的专家笑言:“现在矿山要解决的不是智能开采,而是机械开采。”的确,在众多的中小型煤矿,即便是机械化作业也没能实现全覆盖。
这就不难理解山特维克进驻中低端市场的战略调整。可以预见,在这块中国制造占主导的市场,该公司会遭遇如中信重工、北方重工等国内龙头企业的阻击。因此,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有针对的进行研发成为关键,即将落户上海的研发中心或许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埋下伏笔。
同时,最近国家整合重组国内煤炭资源,中小型煤矿逐渐退出已成为事实,这也为价格相对高昂的山特维克产品进一步打开市场创造了契机。
尽管产品路线作了调整,但是对现有产品以外的市场,山特维克毫不动心。拉尔斯说:“我们不打算生产量大面广的产品,虽然这些市场也很红火。原因在于,这些产品我们历史上没有做过,而且市场竞争很激烈,进入的门槛比较高。”
他还表示,在量大面广的产品市场上,如果有需要,山特维克会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言下之意,山特维克会在矿山设备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
专注矿山设备,进而形成专业研发、生产,或许,正是这个公司的成功之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