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
6月CPI或创新高
今年3月以来,我国月度CPI增速已经连续3个月位于5%之上。市场分析人士认为,6月CPI涨幅可能超过6%。市场人士预计,通胀或将见顶,下半年通胀将逐步回落,全年CPI有望控制在5%以内。
上半年通胀高压持续。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一季度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在一季度延续,食品价格同比增幅连续上扬。三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超出预期。受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创出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四是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提高带来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影响日益强化。
进入二季度,尽管CPI增速继续高企,但由于蔬菜价格回落较快,再加之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物价涨幅“拐点”临近。首先,由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正在改变。当前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回落至15%左右,有助于缓解需求型通胀。其次,输入性通胀局面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欧美经济复苏势头慢于预期,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保持震荡整理态势,我国工业品购进价格涨幅出现一定回落。最后,在强有力的调控之下,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正在逐步收敛。有助于房租价格及居民通胀预期的稳定。
国泰君安报告指出,在工业环比趋势向下,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信贷供应受控的背景下,未来通胀将见顶回落。
发改委有关人士近期表示,预计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此时翘尾数值将达到全年最高值。“下半年由于翘尾的快速回落,新涨价因素继续得到遏制,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在本轮物价上涨中,既有需求拉动因素,又有劳动力等供给成本上升影响;既有全球通胀相互影响因素,又有国内农业薄弱及经济体制不畅的影响。目前上述因素中有的已得到遏制,从而为下半年稳定物价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有券商人士认为,未来食品价格涨幅有望稳定在10%-12%的正常区间,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输入性通胀将进一步缓和。(丁冰)
信贷
新增贷款总量难超7.5万亿
上半年,信贷较去年明显收紧。目前还难看到下半年出现货币政策转向的趋势,信贷收紧局面或将持续。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长3.53万亿元,同比少增4737亿元。尽管6月数据尚未公布,但受存款准备金调至历史高位、6月末日均存贷比考核等因素影响,6月信贷投放难以出现反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认为,年内信贷将继续呈总体平稳、增长可控的总体态势。
从中长期看,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可能性不大,信贷难以出现大幅反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认为,目前发达经济体通胀有所上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将成为下一步全球经济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未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稳中趋降,货币政策将更需要关注通胀而非经济过热的风险,合理货币供应量水平应主要基于通胀走势来考虑。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流动性,下半年,这些措施仍将对信贷增长产生强有力约束。
一是在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的历史高位后,货币乘数下降,理论上信贷增长已难以超过7.5万亿元。
二是前期为应对金融危机大量投放货币,不仅带来了通胀压力,也带来了未来可能爆发资产质量不良率升高等诸多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呼吁,中国有条件也应尽快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逆周期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在宏观方面,除运用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引入了逆周期调节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等。在微观方面,主要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改进原有的资本协议、杠杆率、拨备计提等监管政策和工具,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建立与经济周期调节相适应的杠杆率要求,开展前瞻性拨备管理,推进会计制度、评级机构、衍生品交易和清算体系等的改革,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等。减缓顺周期影响,减少对经济波动影响。
银监会日前起草了资本充足率管理新规,大幅提高了资产计入风险权重的比例。某银行人士指出,现在监管机构已经对资本达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商业银行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缓冲,而按照新的资本标准计算,现在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岌岌可危。分析人士指出,在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之下,银行不得不适度收紧信贷来调整资产风险权重。(任晓)
升值
短期升值压力难减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逾3%。下半年,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或将持续保持升势。
去年6月19日,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上涨逾5%。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1日至今年5月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75%,而从去年6月底至今年5月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微贬0.65%。
6月22日美联储政策会议并未暗示推行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计划,提振了美元;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美元走势。如果欧洲债务危机表现负面,将对美元形成支撑,短期减缓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但从长期看,人民币仍面临较大升值压力。下半年,预计人民币对美元仍将保持升值态势。
从国际环境看,美元长期走软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家表示,从长期来看,美元反弹趋势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虽然美国推出QE3的可能性不大,但低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会继续。美元走弱的势头难有根本改观,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强烈。
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认为,从美联储6月22日的声明来看,除非出现重大突发事件,QE3不会有了。当然,这并不等于美联储要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还将保持在2.8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美联储还会用手中资产的收入买回政府债券,零利率政策将保持相当长时间。
从国内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依旧较快。一季度GDP增长9.7%,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16.3%,出口增长26.5%。受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国内货币紧缩的影响,二季度以来国内增长有放缓的苗头,但积极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等项目的拉动作用都将对经济构成积极影响。经济增长强劲将对人民币形成支撑。
另一方面,“双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将持续。2011年一季度尽管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但随后的4月贸易顺差大增,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投资环境优越、利差扩大等因素都会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国内。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预计,今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人民币短期内升值压力仍然不减。
不过,专家提醒,重启汇改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所强化,热钱压境现象明显,这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发挥功效的一大掣肘。(任晓)
房价
僵局未破下半年走势或分化
今年以来,限购、限贷、加税、保障房建设等政策效应叠加,以京沪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量跌价滞,房价出现僵持。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房价走势或出现分歧,一线城市房价继续坚挺,二三线城市房价或率先下调。
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1-5月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1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8%。与此同时,北京市土地出让收入急剧减少。
根据世联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上海已有37个楼盘连续两个月“零成交”。其中,单价4万元“零成交”楼盘达14个。
尽管一线城市楼市暂时蛰伏,但二三线城市楼市的变化值得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70个大中城市中,5月房价环比涨幅超过0.5%的城市有6个。其中,宜昌、韶关等城市环比上涨达到了0.6%。在稳住一线城市房价的同时,仍应注意对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的调控。
中房信分析师薛建雄认为,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大量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情况下,一些炒楼资金会流向这类城市,这些城市的核心地段或新城工业区房价涨幅可能会跑赢GDP。
业内人士认为,信贷紧缩已让开发商感到生存的艰难,很多开发商不得不高息向民间融资求得生存,很少有拿地的计划。
同时,个别城市限购政策落实也存在问题,中介公司甚至声称可以轻而易举帮助客户搞定社保、纳税证明。有的城市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的方式来规避外地人购房的限制。
上半年楼市焦灼,购房者观望房价是否会跌,开发商也在观望这轮调控会否转松。住建部多位官员在不同场合透露房地产调控继续从严的消息,下半年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抱有侥幸心理的开发商要做好过冬准备。(周文天)
保障房
建设投资将提速或推动行业变局
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保障房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三季度保障房建设和投资有望大幅提速,保障房建设未来或将撬动整个行业格局。
多数房地产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商品房投资将进一步回落,商品房的销售也难言乐观,但考虑到保障房建设对冲商品房投资下滑的抑制作用,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3%至29%,投资额为5.9至6.2万亿元,保障房建设投资占比或超过20%。
就投资拉动而言,保障房建设的作用已经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8737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住宅投资13290亿元,增长37.8%。业内人士分析,开发投资依然维持高位的原因包括:一方面,得益于2010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大幅增长,今年继续施工;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保障房建设投资提速,逆转了今年以来开发投资持续两个月的下滑态势。
就行业格局而言,在持续从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资,无疑是整个房地产行业新开启的窗。许多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表态要进军保障房市场。
资金来源仍是保障房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包括保险资金、全国社保基金、民间资金等纷纷“倾力加盟”保障房建设,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政策为保障房建设投融资护航,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偏向于保障房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融资创新。这对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产业链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形成向上的重要推力。
业内人士预计,从三季度开始,保障房建设和投资都将大幅提速。而且,保障房可能成为“十二五”甚至更长期间内的经济和投资热点。(陈莹莹)
欧债危机
“防火墙”成漏勺债务危机或升级
上半年,欧债危机警报再响,欧元区寄予厚望的金融稳定机制没能筑起欧债危机坚固的“防火墙”,欧债危机可能在下半年继续发酵。希腊亟需第二轮援助,与此同时,危机“病毒”不断由外围成员国向欧元区心脏地带蔓延。
在6月24日闭幕的欧盟领导人夏季峰会上,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同意在2011年至2014年间为希腊提供新一轮救助。第二轮援助规模与上一轮1100亿欧元援款相仿。此外,欧元区有望在7月11日月度例会上批准向希腊拨付规模为120亿欧元的第五批援助贷款。
截至今年上半年,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推出已一年有余,然而成员国债务问题愈发严峻。今年前4月,希腊预算赤字升至72.46亿欧元,超出69.24亿欧元的目标。希腊政府称,假如援助资金不到位,7月将面临违约风险,且于2012年重返市场独立融资的目标无望实现。
展望未来,即使援助方援助及时到位,资金“输血”式救助终归治标难治本,希腊实施债务重组只是时间问题。6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降至CCC,评级前景为负面。希腊由此成为全球信用评级最低的国家。标普称,假如希腊出现任何债务重组情况,评级将被继续降至“选择性违约”甚至“违约”。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至Caa1,评级前景为负面。
债务危机之火仍不断自希腊向欧元区其他成员国、乃至核心国家蔓延,危机呈升级之势。
穆迪6月24日将爱尔兰国有金融机构——盎格鲁爱尔兰银行和爱尔兰全国建筑协会长期无担保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降级至接近违约水平的Caa2,前景展望为负面。
穆迪将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23家意大利次主权机构长期评级及优先无担保债券评级、16家银行与两家政府相关金融机构长期债务及存款评级和5家意大利国有企业评级全部纳入负面观察名单,还将另外13家意大利银行的长期债务及存款评级前景由稳定调至负面。标普也将意大利主权评级前景调至负面。意大利成为下一个接受救助的欧元区成员国的风险正在上升。此外,惠誉将比利时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由稳定降至负面。穆迪将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三家法国大型银行评级纳入负面观察名单。
上半年,欧元区高负债成员国国债收益率接连刷新欧元区历史新高。由于美联储QE2政策即将结束,市场对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仍存疑虑;而欧债危机阴霾不散,希腊临近违约边缘,两方面力量胶着,将造成外汇市场持续震荡格局。(陈听雨)
估值
中小盘股难言“泡沫”已尽
估值的高低与流动性充裕程度和市场预期休戚相关。上半年A股整体估值水平不断下移,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去泡沫化”堪称“惨烈”。当上证综指下探至2611点时,“估值底”浮出水面。下半年,在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A股整体估值或将已无“泡沫”可挤,但仍需警惕结构性的“去泡沫化”。
今年上半年,市场流动性持续紧张,而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部分放缓,A股不得不面临“估值杀”。
统计显示,截至6月27日,全部A股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下同)从年初的18.34倍降至16.61倍,期间全部A股估值水平最低为6月20日的15.74倍。沪深300的市盈率从年初的14.66倍降至13.41倍,期间最低估值水平为12.79倍。若从整体A股的估值水平看,在经过连续反弹之后,当前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仍然处于底部区域,尽管较1664点12.48倍的市盈率仍有一段距离,但与2319点时16.34倍的市盈率已十分接近。若从权重蓝筹股角度来看,沪深300目前的估值水平仍然低于2319点时14.02倍的市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A股整体的估值挤泡沫过程接近尾声,而驱动“估值底”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蓝筹股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提升。
相较于蓝筹股,去年风光一时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个股不但面临“估值杀”,更遭遇到了惨烈的“业绩杀”。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与一季报业绩的不尽如人意,使得小盘股高成长的神话破灭。一季报显示,创业板与中小板整体业绩增幅分别为36.87%和29.96%,较沪深300整体24.70%的业绩增幅并无显著优势,但其估值水平差距却尽显无疑。由此,在前期下跌过程中,创业板和中小板估值挤泡沫程度远大于沪深300。其中,创业板市盈率由67.16倍下跌至43.85倍,中小板市盈率则由45.25倍下跌至35.38倍。
总体而言,当前沪深300整体估值水平在价值层面仍处于超跌状态。在国内经济下半年维持稳定增长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负增长的概率几乎没有。对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而言,已无估值挤泡沫之虞。
但对创业板和中小板个股而言,当前的估值水平仍难言“泡沫”已尽。中小盘股的成长性并不足以使其具备如此之高的估值溢价。对中小盘股而言,中报业绩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届时,业绩能够维持高成长的个股将会主动消化高估值泡沫,并为市场所认同。而对业绩不如预期者而言,其估值挤泡沫之旅尚未终结。(曹阳)
破发
下半年破发或有所缓解
今年以来,新股集中破发的惨烈现实令其“安全帽”不复存在。参与“打新”的投资者越来越少,中签率也不时刷新历史新高。新股首日破发现象正在倒逼一级市场,新股首发市盈率持续下降。在新股首发市盈率被迫降至不到30倍的情况下,下半年新股破发或将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2011年上半年,在新股“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比例)的背景下,新股首日即遭破发的尴尬局面屡现,新股不败的神话也被彻底粉碎。
统计显示,在今年上市的161只新股中,截至6月27日,共有104只个股出现“破发”,破发比例为64.60%。而在上周,新股破发比例高达87.58%。从破发幅度来看,截至27日,在今年上市的161只新股中,45只个股破发幅度超过20%,占比接近一半。破发幅度超过30%的新股有11家,天瑞仪器、安居宝及亚太科技成为今年上市新股破发幅度的前三名,破发幅度分别为38.59%、37.36%及35.13%。另外,新股首日即遭破发,也成为今年上半年“熊途”的一大风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62只新股首日破发,庞大集团以首日23.16%的破发幅度高居首日破发排行榜的榜首。
在新股破发几乎成为常态之后,二级市场逐步倒逼一级市场为新股“瘦身”,近两个月新股首发市盈率出现了实质性下降。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股首发市盈率平均值分别为72.91倍、55.42倍、55.59倍及55.61倍,而5月、6月新股首发市盈率平均值分别降至36.39倍及28.18倍。
在新股不断破发的过程中,新股中签率也屡创新高。6月2日上市的双星新材中签率高达65.52%。事实上,今年新股中签率超过10%的个股也有8只。
近两个月,新股首发市盈率出现了实质性下降,尤其是中小板及创业板。统计显示,在6月已完成上市的20只新股中,16只新股在中小板及创业板登陆,首发市盈率的平均值为31.86倍。与此前动辄60倍、70倍的首发市盈率相比有天壤之别。
现今,新股“三高”状况大大改观。新股首发市盈率大降,又恰逢股市筑底阶段,市场做空动能已得到释放;未来只要新股首发市盈率保持稳步微降态势,或者说低于30倍的水平,则新股继续遭遇大面积破发的概率将大大减小。(魏静)
减持
上半年大小非减持456亿强周期行业被弃
今年以来A股市场冲高后迅速下挫,大小非减持意愿出现降温。截至6月25日,上半年公告股东减持额合计为456.50亿元,与去年下半年566.39亿元相比,环比降幅达到19.40%。在大小非持续减持影响下,一些估值偏低的主板股票相对抗跌,但一些估值高企的中小盘股望风披靡。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下半年A股市场持续反弹,那么大小非减持额很可能环比上升。
去年上半年上证综指自3300点高位持续滑落至2400点附近,期间累计跌幅高达26.82%。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公告股东减持额仅为241.46亿元。
去年下半年以后,大盘下探2319点后转而持续震荡上行,期间最高触及3186点,促使大小非股东的账面盈利变得丰厚,进而激发了其套现热情。去年下半年公告股东减持额快速攀升至566.39亿元,环比骤升134.57%。
今年以来,A股市场冲高后迅速下挫,大盘在3067点附近遇阻回调,最低触及2610点,大小非减持意愿再度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不同行业所承受的减持压力很不一样。其中,建筑建材、金融服务、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和医药生物行业公告减持额分别达56.94亿元、51.76亿元、47.83亿元、38.68亿元和26.14亿元,成为同期公告减持规模最大的五个行业。
分析人士指出,医药生物行业减持额居前,在很大程度上与该行业的估值高企相关,在A股市场整体估值低位徘徊之际,估值高企的医药行业很难独善其身,必然招致大小非的减持套现。另外四个遭遇大小非狂轰滥炸的行业,则都是清一色的强周期行业,在紧缩预期主导下,大小非自然不太看好其前景。
今年上半年,国恒铁路、中国服装和山下湖分别发布了27份股东减持公告,高居同期被减持股票前三位。另外,海螺水泥、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上半年公告减持额分别高达32.48亿元、21.74亿元和20.62亿元,成为同期套现压力最大的股票。
面对大小非股东的持续减持,不同股票的反应很不相同。一些估值偏低的主板股票表现得相对抗跌,但一些估值高企而业绩前期不佳的中小盘股望风披靡,促使相关股票的分化迅速浮出水面。例如,赛为智能、国民技术和汉王科技上半年累计重挫48.58%、44.87%和41.41%,在众多公告减持股中表现最为疲弱。
市场人士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股指冲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小非减持额增加,而股指持续回落期间,大小非减持额将出现回落。由此来看,今年下半年大小非减持额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股市场的走向。(孙见友)
国际油价
油价暂回“起跑线”长期看仍将上行
业内人士预计,油价短期将维持震荡,但长期看可能重新上行。
严格地讲,本轮国际油价飙升早在2010年12月6日就已开启。油价在2011年2月中上旬短暂回落后,因为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而延续了QE2所引发的涨势,一度触及每桶115美元的高水平线。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先后遭遇日本地震、欧债危机和拉丹被击毙等事件的打压;但利比亚原油供应中断给高油价提供了支撑,保证其在一段时间内反弹至每桶100美元,甚至110美元水平线上方,并最终迫使国际能源署(IEA)上周做出释放6000万桶战略原油储备的决定。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对全球资本市场存在客观影响,只是这种影响相对间接且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高油价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因为无论国际油价急升还是暴跌,任何机构关于原油市场中长期需求增长的预期都不曾改变。在基本面仍作为基础性因素发挥作用的原油市场,国际油价的高企某种意义上是在传递经济复苏积极进展的信号。
另一方面,高油价迅速提升增加了特定行业企业及个人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压力。这意味着原本良好的经济复苏进程遭遇到了阻力,而这一状况也将通过惨淡的经济数据传递到市场。
当然,在考量国际油价高企的市场影响时,美国、欧佩克及IEA等相关经济体和机构的政策变动、不同来源原油产品之间的品质差异等众多因素也应考虑在内。但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有投机及政策等因素的存在,国际油价最终仍要以经济基本面作为根本的变动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油价更多的是在市场反映经济基本面的链条中充当了“中转”的作用。
比如,IEA释放6000万桶战略原油储备的举动很可能在短期内将国际油价拉低至每桶90美元以下,但随着日本地震负效应的消散,全球经济复苏重回正轨后,国际油价重新上行。因此,全球市场仍需做好长期应对高油价的充分准备。(高健)
油荒电荒
油荒平息难再现电力缺口恐登高
上半年,油荒电荒迎面而来。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油荒恐难再现,而电力缺口或将创近年来新高。
“油荒”曾在今年年初被热炒。国际原油在4月和5月走出一波持续时间长、上涨迅猛的牛市行情,油价一度突破120美元/桶。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价已上调两次,仍然赶不上国际油价的涨幅,三大石油巨头难以抵挡,一季报纷纷叫苦,炼油板块一片亏损。中石化率先发布消息暂停成品油出口。国家发改委要求石油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投产,保持高负荷运行,并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除供港、澳地区外,原则上暂停安排柴油出口,同时增加化工轻油等进口。
6月2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称,自2011年7月1日起,对能源、原材料等33个商品进口关税税率进行调整。其中,航空煤油和轻柴油的进口关税分别从9%和6%下调到零,车用汽油及航空汽油的进口关税从5%调到1%。
同时,国际油价开始下行,油荒终于得到了短暂平息。从5月上旬原油下跌至今,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营销售企业汽油批发价格累计跌幅300元-350元/吨,柴油累计跌幅150元/吨左右,山东地方炼厂出厂价累计跌幅900元-1000元/吨,柴油累计跌幅300元/吨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油价的变化是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油价不存在大幅度上行的空间,今年年内,国际油价将处于一个平稳盘整的状态,因此下半年国内油价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上涨。这也意味着年内油荒身影再现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电荒的影响不容小视。今年电荒来得早,而且从东部向中部乃至全国蔓延。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夏季电力缺口很有可能扩大到4000万千瓦,创出近年来之最。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经济的各种“荒”是一种体制性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短缺。只有尽量减少政府“有形的手”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种“荒”才能逐渐消失。以油荒为例,如果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向市场化靠拢,那么油荒出现的频率可能会更低。(吴婷)
新兴产业
市场空间将扩大技术瓶颈待突破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逐步出炉广受市场关注。但业内人士认为,揭开神秘面纱后的新兴产业更需要脚踏实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瓶颈,避免盲目投资冲动。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为统领,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的规划陆续发布。
二级市场上,有新兴产业概念的公司或板块,屡获评级机构推荐。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大手笔投入新兴产业板块,以图觅得先机。然而,规划毕竟仅是政府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而数千亿的市场蛋糕也只是各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愿景。从各行业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来看,新兴产业如何从目前的“概念”阶段落实为实体,还要走一段长路。
有的新兴产业仅靠规模取胜,而忽略了瓶颈问题对产业长远发展的隐患;有的过多依靠政策推动,产业无法获得或缺乏自觉发展的动力。而更多的是重复走传统产业靠投资拉动以求做大的老路,以技术创新驱动市场规模扩大仍未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现状来看,一类特征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如新能源里的风电设备、光伏多晶硅等;另一类特征则是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的成本过高,产业化进程难启动,如新能源汽车及信息技术产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等由于企业陷入传统产业“价格战”、粗放发展的老路,导致全行业盈利能力下滑。这无疑是尚未规模化发展的其他产业的前车之鉴。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目标给予业界更多的是对于未来政策和市场的信心,而非盲目投资的冲动。纵观下半年抑或更远的时间,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将陆续释放。企业应避免重走一些传统产业走过的非良性道路,以技术为王,进而避免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迷失方向。(郭力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