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日本公司副总经理 杨丙龙
我始终坚信,通过三一海外一线营销和服务人员的努力,三一制造必定会迎来“品质改变世界”的一天。通过福岛核电站的救援,也再次证明了品质不仅改变了世界,也化解了一场人类史无前例的核泄漏危机。此次救援正值中日友好40周年之际,也开创了两国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震惊全球的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15个月了,但是2011年3月11日当天发生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当天下午14:20左右,我发邮件给日本第一高楼项目组的竹中建筑公司,提出3月17日下午再次举行泵送技术探讨,对方回邮件表示同意,接着我开始准备接见15点来访的花菱集团。但14点46分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了九级的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震级为五。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让我惊慌失措,因为这几年这日本小震不断,但是这么强的地震还是第一次。我第一本能反应是到楼下避难,就这样在地震中摇摇晃晃地走楼梯逃到了楼下,紧接着一次次的余震更加剧了恐慌,东京地区出现了暂时的通信中断和交通中断。一个小时过后,余震慢慢的小了,我也回到了办公室。当我推开门事,门缝里掉下两张名片,我才知道3点钟来访的客户已经按照约定来了,他们在地震中爬了11层楼梯来见我,我不在他们留下了来过的证据。此刻,我深刻地明白了一诺千金。
接下来的几天,福岛核电站出现了核泄漏,整个日本笼罩着核阴云,食物短缺,燃油短缺,同样也面临着电力的不足。北部的日本人到南方避难了,在日的外国人都纷纷离开了日本。我也曾经想着离开,但是当我想到3月11日花菱集团是那么的坚守诺言在地震中按时赴约时,我决定留下来,完成3月17日和日本第一高楼项目组的泵送技术探讨会。当我在谈判当天按时走进会议室时,他们很惊讶,以为我已经离开了日本。我告诉他们中国人也是遵守约定,也是一诺千金的,他们给与了尊敬的目光。
谈判很顺利的结束,回到宾馆后,接到了从东京打来的电话:东京电力方面现在核电降温,正准备探讨泵车注水计划,这对于三一是个机会。我当时没有马上表示要回东京,因为当时东京超市里空空如也,昔日繁华的东京也像鬼城一样静寂,核阴云笼罩下的东京,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当想到三一的泵车可以化解这场核危机时,我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马上坐高铁回东京,只是在车站买了盒口罩和一袋大米,回到东京时已经夜里11点。
3月18日一早,我就来到了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在向前台接待说明了来意后,在我拿出三一世界吉尼斯纪录72米泵车的产品手册后,东电员工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一名工作人员把我领到了东电大楼7楼的核电注水第一小组的办公室。原子能设备管理部主任宫川雅彦先生在交换名片后,迫不及待地拿出福岛核电站1~4号受损机组的图纸,同时告诉我核电机组受损情况。由于日本国内泵车无法满足一号机组的注水工况,经过我的计算后,满足一号机组工况需要至少60米以上的泵车。当我向总部确认我司有台62米泵车库存后,对方表示马上购买。
当我接到公司总部免费赠送泵车的指令后,把我司人道主义救援的意旨立即转达给东电,东电高层也随即出面感谢并致函三一。当晚我离开东电时,已经晚上11点了,那天我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去吃饭,也因为忙碌忘记了19日核电机组可能爆炸的信息,只记得我是唯一一个参与冷却方案探讨的中国人。
3月24日,当泵车抵达大阪港后,我坐在副驾驶上,一路从大阪行驶570公里,历时14个小时候抵达千叶县野田市。一路警车开道,一路给油绿灯。3月25日26日两天的现场培训,也是彻夜难眠,我们制定培训方案,同时争分夺秒的练习操作,因为在大家心中都知道,泵车不开赴前线注水,核电机组随时都会爆炸。培训是紧张的,也是井然有序的。当3月27日早上泵车开赴福岛核电站,我挥了挥手,大长颈鹿只有奔赴战场,才能称得上英雄。
3月31日对一号机组注水后,当天一号机组的温度就明显降低,东电方面给予大长颈鹿高度赞扬,三一大长颈鹿不仅给一号机组注水,也同时对三号机组和四号机组注水。我每天都会给前线操作手打电话,每次打电话听到的都是赞扬。当我听说我培训的第一批操作手因为辐射超标后不能再去现场了,我很悲伤,他们是才是英雄,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状况没有再次恶化,几十年后,日本的国民会记住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英雄。6月份,核电机组自身的冷却系统恢复,大长颈鹿在核电站附近待机,一旦出现冷却故障,我司的大长颈鹿也会马上行使重要使命。
7月20日,日本首相官邸举行了记者见面会,海江田大臣表示由于大长颈鹿的突出表现,和两公里远程操作,核事故处理提前结束第一阶段降温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污水处理工作。我很欣慰的看到,大长颈鹿的突出表现,不仅见证了“品质改变世界”,也经历了“品质拯救世界”。
值得欣慰的是,大长颈鹿在福岛建功立业的时候,经过半年的交涉和谈判,我司也拿到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大厦的泵送项目,竹中建筑公司采购两台超高压拖泵用于泵送日本第一高楼,目前零故障施工。
通过这次救援,化解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核泄漏事故,同时也通过这次捐赠,在中日友好40年的交流中,播下了新的种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