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肯尼亚的"中国路"吗?肯尼亚人和中国人是好朋友!”一条“中国路”让肯尼亚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也成为当地人和中国人拉近距离的谈资。“中国路”是内罗毕当地人送给中国公司承建的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的亲切称呼。近年来,肯尼亚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加,但当地公路发展速度远远滞后,内罗毕等主要城市车辆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打通了肯尼亚向北连接埃塞俄比亚边境的交通干道,每分钟车流量达到60辆,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而在“中国路”出现前,原有道路的单侧车道却只有7米宽,根本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一旦发生交通意外或事故,就会造成严重堵车。
在三家中国公司的参与下,如今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拓宽到60米,有效提高了车辆通行速度,现已成为东非地区标志性工程,吸引着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东非邻国的国家首脑以及非洲多国相关部门高官纷纷前来取经考察。现在,由内罗毕到锡卡的运输时间比原先缩短了近1个小时。道路的改善还拉动了沿线地价的上涨。目前,公路沿线繁华地段的地价已上涨2至3倍,郊区地价更飙升到10倍以上。
肯尼亚学者表示,中国在非洲的开发和建设项目“点亮”了这片大陆的交通设施发展,同时还为非洲在各领域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当地就业市场和渠道,从而彻底改变了非洲“黑暗大陆”的原貌。
以中国路桥公司在肯尼亚的东北环路项目为例,项目实施期间,平均雇佣当地人员1257人。在为当地劳动市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肯尼亚培养了吊车、压路机、挖掘机操作能手等基建专项人才。而来自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的数据表明,在肯中资企业当地员工比例已高达80%至90%。
石料工人彼得·穆西约卡是一名中资企业雇员。曾身为长途汽车司机的他,通过参与路桥公司项目学到了一身机械操作的好本领。“中国老板很好,我希望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跟着他们跑,一辈子都在中国企业里干活儿!”穆西约卡说。
大到工程兴建、培训投资,小到为援建工程附近社区通水渠、修校舍、引净水,这些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务实贴心的善举恰恰说明,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近年来正在其建设和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社会责任感。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特使齐普鲁托·齐尔瓦表示,中国已成为助推非洲发展的一支“真实力量”,每年都有陆陆续续到中国取经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
内罗毕大学专家雅各布·卢卡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对非洲事务的参与绝非"新殖民主义"。肯尼亚正在从中国援助中受益,从而促使其经贸、农业、医疗、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迅速发展。曾有读者在肯主流媒体《民族日报》上撰文,以“中国人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容易”为题,写出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后,从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丰富的生活物资和先进的人员培训等方面,列举中国援助、投资给这个东非国家带来的积极变化。
卢卡卡还提到去年“非洲之角”地区多国遭受的严重旱灾。当时,中国政府慷慨解囊,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索马里提供16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随后,中国政府还决定向肯提供总价值达1.3亿元人民币(约合2044万美元)的粮食援助。“这才是真正的真诚与互助”,卢卡卡言语激动。“来自中国的援助非常及时。我们用这笔钱购买了1.5万吨食物,发放给超过200万索马里受灾人口,”粮食计划署驻索马里代表斯特凡诺·波雷蒂说,中国的粮食援助在索马里减灾消荒的过程中“已见到成效”。波雷蒂坦言,在减缓“非洲之角”人道主义危机方面,中国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值得信赖的伙伴”。
卢卡卡认为,恰恰是一些西方国家在非洲假借“推广人权和民主自由”等旗号,行扩散“新殖民主义”之实。那些指责中国在非活动是“新殖民主义”的论调,不但“牵强附会”,且拘泥于传统殖民时期思维,已不再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思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