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五”以来,受到低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严控影响,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低谷”期,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恪守“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巩固优势产业,强化弱势板块,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国内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价值链。
新格局——于行业“低谷”期优化产业格局,强化国内全方位协同。“十五”“十一五”是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作为23年行业龙头,徐工集团取得了经营效益持续快速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竞争优势,徐工集团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2010年,徐工集团启动实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40余项。2011年,总投资120多亿元,涵盖全地面起重机、装载机智能化、混凝土泵送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械的“四大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十二五”开局之年,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四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刺激作用逐步减弱、“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日经济滞胀,工程机械行业遭遇低谷期。徐工集团洞悉市场前景,于“危”之中发现“机”,不仅没有陷入“熬冬爬坡”的困境,而是主动出击,固强补弱,加速推进“四大制造基地”的建设进程,为新一轮的大发展聚集力量。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2012年6月,总占地约3000亩,的徐工“四大制造基地”全面竣工投产。达产后,将每年新增5000台中大吨位起重机、4万台中大吨位装载机和2万台成套混凝土机械产出能力,新增产值近4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全新的徐工机械。
同时,上海临港制造基地、新疆乌鲁木齐制造基地、徐工北方基地(迁安)等国内多个基地奠基开工,徐工集团逐步构筑“多区域支撑,多项目驱动”的产业格局,形成国内全方位的协同效应。
新跨越——革新技术工艺,提升精益制造能力,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近两年的筹划,徐工集团集中资源,强化优势产品,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轮式起重机制造基地和全球领先的大吨位装载机制造基地,突破性创造出6吨以上大吨位装载机、120吨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批量化在线制造崭新模式。
同时,融合德国施维英先进技术,打造行业领先的混凝土泵送机械制造基地和混凝土搅拌机械制造基地,快速推进徐工混凝土机械成长,夯实“三车两站”成套混凝土机械基础,实现销量、销售额连年倍增,初步形成了全球成套混凝土机械市场“三分天下”的布局。
徐工挖掘机械则综合利用全球优势资源,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产品型号已全面覆盖1T~130T大、中、小挖全系列50余个品种,徐工挖掘机在徐州、上海、巴西等建立了全球产业基地,广泛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全面实施精益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完善国内外市场体系,销售增速连续3年位居行业第一。
此外,徐工注重培育新产业,在核心零部件、矿山机械等方面成绩优异。经过不懈的努力,徐工集团实现了高度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和全数字化管理,形成了与国际最先进标杆企业处于相同平台的精准工艺能力和品质制造能力,将一举突破困扰徐工的高端产品的产能瓶颈,为徐工冲击“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新腾飞——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完善全球化体系布局。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龙头,徐工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2年在全行业遭遇低谷的状况下,前八个月徐工集团实现出口总额9.2亿美元,同比增长46%。通过绿地建厂、并购等手段建立健全国际制造、营销、服务和渠道网络,在波兰、巴西、印度建立分厂,设立欧洲研发基地。徐工集团继成功收购德国FT公司、荷兰AMCA公司后,再次跨国并购,控制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先者德国施维英公司52%的股权。施维英混凝土机械产品线宽,产品技术先进,是世界顶级混凝土机械设备生产及输送方案提供者,拥有完善的制造基地布局、研发平台和营销网络,与徐工集团混凝土机械形成优势互补,极大地推进了徐工的国际化进程和品牌影响力。
面向“十二五”,徐工集团向着成为一个全球著名的、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顶级企业的愿景,求实创新,全力变革激励机制和运营、管控与商业模式,全速推进新调整、新优化、新转型和新升级,全线突破徐工的规模、内力、产品、市场和板块。徐工怀着在全球化的角逐中全面崛起、全新跨越、实现新的腾飞的梦想,向着“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的目标不断开疆拓土,阔步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