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在芜湖市正式启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一同出现在启动仪式现场。袁隆平早些时间已经被聘为奇瑞重工的特别顾问。
毋庸置疑,奇瑞重工是行业的后来者,但是晚来的也同样具备“后发优势”。这不难理解,比如说,虽然奇瑞重工进入时间比较晚,但这个时期国内外客户对农机的认知度提高了,对高品质产品接受很快,不像产业发展初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正因如此,奇瑞重工进入行业两三年的时间,致力于夯实基础、创新驱动,2020战略得到一步一步的落实。 ”王金富说。 精准有道
“后来者”要引领行业发展,采用“跟随策略”是行不通的。为此,奇瑞重工提出“精准农业装备”发展战略。
早在2011年,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便与奇瑞重工进行战略合作,内容包括: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组建联合研发实验室、创建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等;
同期,奇瑞重工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开放式创新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奇瑞重工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攻关与管理创新开展工作;
2012年,在成功邀请袁隆平成为特别顾问的同时,奇瑞重工还组建了安徽农业机械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首个以企业为主体成立的、国内最大的农机设备综合试制试验中心,是涉及国内所有区域农业成套装备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
或许这些概念比较抽象,“精准农业”战略到底能给农民和企业能带来怎样的实惠呢?
对此,奇瑞重工给出了一份翔实的数据:通过对水稻生产实施精准农业作业,实现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可减少种子浪费50%,农药使用量降低95%,化肥使用量降低70%,并可实现节水12%~38%。这就是购机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截至2012年底,奇瑞重工已实现各类农机销售近4万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其中“谷王”水稻收割机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接近20%;“谷王”小麦收割机第一年就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谷王”玉米收获机大批量全系列成功投放市场;“谷王”烘干机械则成为“中国粮食干燥机械第一品牌”。 创新不止 对于一个有志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仅仅是产品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像国际化运营、资源整合运用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更需要大智慧来推动。
奇瑞重工掌门人王金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新”仍是奇瑞重工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虽说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上,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但是企业内部各个经营主体,乃至单个项目的成功模式,却可以加以复制。
奇瑞重工模块化建设的各个制造基地,都经过了统一规划,包括颜色、标识、网络系统、生产现场与物流模式、生产工艺、产品检测标准、绩效评价体系等。 “这样一来,设计、施工、运营甚至是基础管理都简单了,各地工作人员能够最快地上手,只做改善活动环节,而不用从头开始再去适应”。奇瑞重工负责制造工程的副总经理王喜恩说,如果工厂的厂长变动,改变的仅是工作地点,不会有其他方面的不适应。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是个很难的事情,而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则更不容易。 ”
“无商不活,无外不富”。据奇瑞重工副总经理李孝高介绍,公司自创立伊始,就制定了一套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三步走”的目标。
奇瑞重工自2011年10月在北京组建起海外事业部至今,已经开辟了覆盖中东、南美、亚太、独联体、东欧等区域的数百家海外渠道。
2012年1月,奇瑞重工首批158台拖拉机发往南美,包括从25到85马力段的拖拉机产品,公司全年累计实现出口各类农业机械、工业车辆4000辆,出口同比增长近10倍。奇瑞汽车集团遍及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营销网络,无疑为奇瑞重工的全球化之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人是创新的源泉。奇瑞重工海外事业部聚集了行业专业人才百余人,拥有英、法、葡、西、俄、阿拉伯等八种语言工作能力。
在产品研发上,奇瑞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着力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奇瑞重工已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链合创新联盟建设。通过各种借智引才,目前奇瑞重工已形成了特有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李孝高说,奇瑞重工的创新有三大特点:一是起点高,投入大,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5%用于技术研发投入,远远高于行业5%的平均值;二是模式新,公司整个创新打通了产业链的链条,形成集成知识,链条创新;三是成果显著,绝大多数创新都很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