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近日表示:“作为一名来自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我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感到一些担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喊了多少年了,但效果并不理想,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低效运作、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吸纳再就业能力下降,产业的竞争力减弱。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他表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中最核心、技术要求最高的当属现代装备制造业。毫无疑问,随着中国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很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制造”在世界占据了重要分量,其成就有目共赌,令人振奋。
现在全球经济的低迷,同样给发达国家形成了倒逼机制,他们利用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迅速形成颠覆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一轮新的战略机遇期迎头赶上和实现超越,在未来竞争中必然会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建言企业转型之道
针对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任沁新有几点建议:
首先要从增量扩张向存量调整转变。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制造业的资源,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供大于求,如果还是靠投资拉动来重复建设的话,会进一步加剧恶性竞争,削弱竞争力。做存量调整需要市场导向,同时也需要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政策引导。事实上,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新的条块分割,目前在国内兼并重组很难,兼并国外企业反而比兼并国内企业更容易操作。
任沁新还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寻求技术并购。当前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停留在资金换项目、项目换资源层面,国家应积极倡导、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寻求技术并购,这应该是加强国际技术融合、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有效途径。他建议国家设立类似于科技投资公司和科技产业基金的资本性融资平台,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支持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更多的利用好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我国的技术实力。
此外,在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方面,首先要营造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对研发型企业来说,开发一项新技术、新产品也许需要花费五年、十年的潜心研究,但推向市场两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迅速被仿造,这已不是个案。如果一个企业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的靠仿造或侵犯知识产权获利的话,那么就没有企业愿意下大力气搞技术研发。国家应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严格、规范的制度环境,从而保护更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要在企业评价机制上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目前国有企业采用的是绩效考核制,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总体上讲不尽科学,重规模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重投资轻回报,重资产轻质量,使得企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实。很多企业规模很大,能力很弱,具体表现在创效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抵御市场冲击能力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扛不住,不堪一击。
建言增加员工收入
此外,任沁新指出要为实现员工收入倍增计划创造条件。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唤醒了全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成了全国人民的期盼。全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首先是在职职工收入翻番。
而在当前,企业需要按规定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公积金等“五险一金”费率达42.8%。也就是说,如果一名职工的月工资是5000元,企业不仅要付5000元给这位职工,还要为其缴纳2140元的社保,一年社保负担达25680元。按照收入倍增计划,一名职工月工资达到10000元,企业一年不仅要支付12万元的工资,还要为其缴纳51760元的社保费用。同时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三项合计也达23%,随着工资收入提高,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随之增加,每人每月要缴纳个税985元,职工可支配的现金收入为6715元,可支配现金收入增长比例仅为74.9%。
做过一个粗略计算,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企业工资总额每年要增长12%以上才能保证员工可支配现金收入不降低。按中国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测算,如此高的工资性成本和税费率绝大多数企业是难以承受的。目前全国有3.21亿职工,如果没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倍增,全体居民的收入倍增就沦为空谈。
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为企业减负方案,降低社保缴费及其他税费的比例,让企业能为职工涨得起工资,让职工的期盼不落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