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圣工:千里之外会诊 第一时间救援
“在公路上,当泥石流、塌桥、地陷等事故发生时,应急车辆搭载我们课题组研发的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一旦赶到现场,千里之外的专家就可以看着视频进行会商,并迅速作出诊断。与此同时,指挥人员通过统一调度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车流绕行。”
刚刚通过鉴定验收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让上述设想成为现实。该课题负责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何惠良向记者描述了上述前景。他同时向记者强调: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如果遇到电力和公网通信中断,利用我们的成果还可用对讲机通过海事卫星迅速与异地指挥人员的手机、座机取得联系。”
据了解,该课题成果研制了一系列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及抢险救援装备,有助于提升交通公路体系的应急处置能力,也将为我国应急救援保障系统提供完整的思路。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集成应用:让通信随时随地
“交通应急指挥调度首先需要搭建一个信息获取、掌控和灵活指挥的平台,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现场信息,政府和主管部门才能作出科学决策。”
何惠良告诉记者,汶川特大地震初期,各类公共通信网络均遭到严重损坏,卫星通信在震后初期(2至3天内)出现了信道堵塞,多处重灾区成为通信盲区。他们课题的成果就能有效避免这种困境。
据了解,为了保证任何时候都能够实现联络,课题组将不同频段的无线电台、模拟集群、数字集群、固定电话、无线手机、卫星电话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通信平台,并依托海事卫星网络、手机移动网、地面互联网组成了天地一体网络。
“这个平台还能实现即时消息通信。”参与课题的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工程师钟南告诉记者,“监控中心可通过语音调度设备向任一手机单发短消息,还可以向某一部门所有人员的手机群发短消息。重要资料既可以给对方在线时传输,也可以做到离线传输,并保证音视频清晰、流畅传输,而且这个过程十分便捷。”
“我们的目标是有人的地方就能通信。”据介绍,由于大型灾害的救援持续时间往往较长,课题组研发人员还特意设计了在电力丧失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通过自身电力恢复(人力发电或太阳能供电等),依托便携海事卫星设备,实现与后方报文或数据传输的功能。
专业装备:让救援更便捷
除了保证与事故现场的通信外,救援装备的专业程度也影响着救援的效率。
据了解,课题组针对中国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特点,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抢险救灾设备装备,集合抢险保通、营救设备、后勤保障等功能模块,合理利用空间,对救援器材进行分类摆放,使队伍的配备更加专业,救援更加方便快捷。
“多功能应急救灾车”便是其中的成果之一。据介绍,该设备由河南高远公路养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集成结合国外车辆的先进技术,克服了国内现有产品功能单一及国外产品价格昂贵等不足。整车集成国际知名品牌侦检、破拆、营救工具单元,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灾害现场的侦检、营救、照明等功能的有机整合。车体设计上采用分舱抽屉式结构,将救援工具单元按照功能、使用特点分布在九个不同的功能舱内,并将功能舱安装在越野货车底盘上,既保证救援车能顺利便捷到达现场,又能保证使救援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灾害现场。
在价格上,该车的整体造价与国外设备相比大幅下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此外,课题组还研发了后勤保障方面的系列车,可以保证应急情况下的饮食、饮用水、个人卫生、防疫等需要。“我们开发的应急抢险救援饮食保障车具有加热饭菜、加工煮食、供应开水等多种功能,可盛载水量达250升。在一个小时内,这辆车可制作出供200至300人食用的饭菜。”河南高远公路养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制定方案:让配置更科学
快速救援需要备足装备与物资,但我国不同省份的配置是否就应该执行一个标准呢?答案是:否。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建华专门负责该部分的课题研究,他告诉记者,他们以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分布为参考依据,分区域研究并制定了省、市、县三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方案。
据了解,在统计主要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按照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分布密度和风险水平,将我国各省(区、市)划分为A类地区(极高风险)、B类地区(高度风险)、C类地区(中度风险)和D类地区(低度风险)。
记者在研究报告中看到,A类地区包括广东、四川、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地,而D类地区则包括北京、河南、宁夏、山东、上海、河北、天津、山西等地。针对每一类地区,课题组都提出了相应的装备配置标准建议,以供各地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参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