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联重科最早进行产业布局的城镇,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是中联重科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受益者。数据显示,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使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何谓“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头羊——中联重科的实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生产向下 战略向上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出,“建议国家鼓励企业进入城镇,出台企业落户城镇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增强成熟企业进入城镇的动力。”
近年来,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联重科在产业布局上有意向城镇推进,以长沙为起点,一路向西,打造了一条横穿4个市、12个县市区,每隔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的“工业走廊”。
詹纯新把此形象地比喻为企业下沉发展。作为一家市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一、全球起重机械排名第一的国际化的大企业,中联重科为何逆势前进,向一个个的县城下沉?在詹纯新看来,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向小城镇下沉远比向大城市上迁更具有战略眼光。
中国企业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对人员和土地的大量需求,大城市不可能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因此,企业向农村扩张,寻求更为合理的成本摊薄已是必然趋势。事实上,国外许多产业多集中在中小城镇,美国、德国的大企业大部分都在小镇上。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总部就是在美国一个人口只有10万的小镇上。
“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中联重科依托城镇布局,带动关联产业向城镇集聚的发展模式,很好的诠释了“做立足本土的全球化企业”的战略定位。
中联重科: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条“工业走廊”也给中联重科和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数据显示,2012年,这条工业走廊为中联重科创造的经济价值,约占其总量的九成。
日前,在柏林举办的2013年度国际塔式起重机行业峰会上,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黄群透露,中联重科塔机销售总量在全球塔机市场份额已提升到20%,这一业绩也让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这个人口约3.5万的昔日农业小镇,变身为“中国塔吊第一镇”。
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是中联重科最早进行产业布局的小城镇,最新数据显示,中联重科在灌溪镇园区产值达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
相同的例子还有汉寿县。5年前,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还戴着“农老大”的帽子,工业产值仅仅4亿元。随着中联重科的落子布局,如今汉寿已进入湖南省县域工业经济前四强,2012年规模工业总产值139.15亿元。
中联重科依托城镇进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体现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以人为本 中联重科筑牢城镇幸福之基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进驻城镇,从本质上给城镇化带来的是什么?
“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这也是中联重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和失地农民实现双赢的最好选择。
数据显示,灌溪镇常住人口35000人,共7800户,其中每一户就有一个人在园区就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分公司的装配钳工蔡猛的话则更有代表性:“以前,每年就只能见到女儿一两次,她都不怎么理我。现在,她跟我比跟她妈妈还亲。”
中联重科的发展经验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产业进入城镇,地方财政得到改善,就可以不断改善民生;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收入稳定,生活成本低,就能安居乐业。
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