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高度关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近日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对于这份纲领性的战略规划,多位城镇化研究专家表示,《规划》最重要之处体现在以人为核心上。
新型城镇化要使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善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文辉认为,城镇化是一次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的内容众多,但规划始终贯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个主线,围绕着人的城镇化需求,从城镇空间载体的界定,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到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做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规划》对城镇化水平这个目标,从常住人口和户籍两个层面的指标来设计,是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务实,既正视了我们目前的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给出了可操作的,可衡量的路径。”文辉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表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快速地推进城镇化,这跟扩大内需、创造就业都是相关的。“与此同时,如何真正提高我们的真实城镇化的水平,让这35%能够保持一个稳步的实实在在的增长,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因为只有真实城镇化的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地实现城乡统筹,农业转移人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也好,或者说生活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更多是取决于真实城镇化的水平。”
农民工子女上学及高考门槛应加快解决
《规划》提出,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外界认为这是户籍人性化改革的重要一部。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解读认为,城市人口大于500万的城市,积分制应该以实际居住时间为主,不应该掺杂原户籍是不是本省市,学历等歧视性因素,并且每年解决户口的数量必须大于外来人口的增加量。
另外,《规划》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问题上着墨颇多,外界关注农民工子女就地高考这一环节,未来是否可能放开。对此,沈迟认为:“上学问题,现在实际是连中小学不少地方也设了门槛,诸如计划生育证明等等,应该取消,有直系亲属监护就应该可以。高考的事随着户籍一起解决。”
警惕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双重外部性”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认为,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提供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他表示,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热门推荐